2000年,金庸被浙大聘为博导,可没一个学生选他当导师。第二年,金庸仍没招到学生。第三年,金庸还是尴尬的光杆博导。2003年他招到3名博士,但这三名博士为金庸带来了更大的尴尬。 2000年,金庸获得了浙大博士生导师的资格,可是这一年没有一个学生选择他作为导师,原因很简单,学生们觉得金庸是写武侠小说的,不具备指导他们学术研究的能力。
2001年,金庸改变策略,开始招收历史和文学专业的博士生,但结果还是一样,三年里他都没有收到一个学生。 在这三年的时间里,金庸一直都是“光杆博导”,但他自己倒不觉得有什么尴尬的,只要我本人不介意就行,尴尬的只能是浙大。
2003年,金庸终于等来了三名博士生,这让他松了一口气,但随后他发现,这三名学生的情况都比较复杂,给他带来了新的尴尬。 第一个学生叫卢敦基,他入学时已经是一位教授了,同时还兼任浙江社会科学院研究所的所长。
理论上说,卢敦基的学术造诣已经足以担当博导工作,他之所以还要拜金庸为师,完全是出于对金庸这个文学大师的崇敬之情。
卢敦基希望通过向金庸学习,提高自己的写作技巧和文学修养。金庸了解到卢敦基的情况后,答应会把他培养到毕业。 第二个学生叫王剑,是个充满侠气的女生。王剑入学后跟着金庸学了一段时间,多次称赞金庸是“绝对的大师”。
但是好景不长,王剑才入学不到一年,就接到学校的通知,要求她换一个博导。因为这时金庸已经提出要辞去博导一职了。
王剑对此表示非常失望和不舍,她觉得能跟着金庸学习是莫大的荣幸。在王剑后来毕业找工作时,金庸还给她写过推荐信。
王剑博士毕业后,曾在北京一所高校教过几年书,后来辞去教职,担任某知名刊物的主编。 第三个学生朱晓征是与金庸关系最复杂的。朱晓征本科毕业于北大,硕士毕业于清华,她的笔试成绩非常出色。
面试时朱晓征说她想研究曾子相关的课题,金庸觉得自己在这方面积累不少,所以同意接收她为学生。
但是朱晓征入学后,忽然改变了主意,说她现在对五行与阴阳理论更感兴趣,想研究这个课题。金庸对此表示不太理解,但还是同意她改变研究方向。 过了一段时间后,朱晓征开始质疑金庸的教学方式,她认为金庸很少给学生上课,几乎没有实质性的指导,这对学生非常不负责任。
金庸对此予以否认,表示自己每年都会在浙大待上十多天,对学生的学习还是很关心的。两人就此出现了一些龃龉。在种种压力下,金庸于2004年向浙大提出辞职。 其实,金庸一开始就遭遇了学术界的质疑。他在创作武侠小说方面成就非凡,但这与严谨的学术研究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一次,金庸去南京大学演讲时,说了许多历史方面的错误观点,结果惹来在场学生的哄堂大笑。
南大文学院院长董健认为,金庸成为博导本身就是一个错误的决定,小说家终究跟历史学家站在不同的角度。 2005年,83岁高龄的金庸进入剑桥大学学习,五年后获得了历史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
但学界依然认为,金庸的历史研究水平存疑,他写武侠小说时的艺术手法,不适合严谨的学术研究。
金庸后来也逐渐意识到,自己对学术界的要求无法达标,所以选择辞去博导一职,这对他来说也是一种释怀。 金庸博导生涯的经历对我们提出了一些思考。它让我们认识到,不同类型的作品都可能承载着巨大的学术价值。
我们不应该用狭隘的视角来衡量一部作品的学术意义,而要以更开放、包容的心态去审视不同领域的成就。
金庸在武侠文学上的贡献是无可置疑的,我们应该基于这一点,去充分发掘他作品中的历史、哲学、文化内涵。
如果学术界能做到这一点,它的研究视野就会更加开阔,也会变得更具活力。
此用户已改名
你一个写小说的,别误导人啊
望穿彼岸 回复 11-21 14:26
天马行空的想法,从无到有,还让很多人认了,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你觉得你行吗?
此用户已改名 回复 望穿彼岸 11-21 14:31
这和教育行业有关系吗?
苍穹之鹰
如果把目前国外顶尖人物拿到国内,同样叫他头破血流的,因为国内的土壤已经坏掉了
凡尘
已经很不错了,谢雕三部曲有很多历史背景,又有江湖恩怨,比较下不是有多个个作家能写与历史接合作品的
用户17xxx12
青城派被金庸黑的没法见人了[哭笑不得]
用户13xxx53
第三女的动机不纯
知足常乐
每年都去大学待十多天,用来指导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