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771年,周宿敌犬戎攻陷宗周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
周王室开始陷入混乱,平王、携王分别称帝,政局不光未稳定,甚至更加混乱。平王决定东迁洛邑,这期间,晋国、郑国、秦,派兵护送平王,建立功业。而平王携众匆忙东迁,这也是岐周、宗周留下大量青铜窖藏的历史背景。
平王定都东都洛阳,晋文侯击杀虢国等支持的周携王,周王室稳定住局面,但王室对诸侯国的控制则完全丧失,这时的局面是140多诸侯国,各自为政,并形成诸侯争霸的局面,周王室只是一个形象,再无实际作用。
后世往往将两周相交之乱归罪于幽王,烽火戏诸侯更是脍炙人口的荒唐故事。而事实上了解这段历史,乱之源正是西周建国三代,武、成、康王的分封制度,催化剂则是昭穆的醉心于攻伐,共王之后的强制礼制则是乱的直接原因。犬戎打完就跑,并未动摇周王朝统治,更无灭国之说,之后20年,则是姬姓宗族内部的权利斗争。
携王、平王,叔侄争斗。携王的主要支持者,虢国,是周文王同母两兄弟受封的东虢国、西虢国,姬姓。东虢国被护送平王东迁的郑国所灭,郑国始封国君为周厉王少子,周宣王庶弟,携王兄弟,姬姓。平王的重要支持者,击杀携王的晋国,周成王之弟为起始国君,姬姓。主要参与者中唯一外姓的秦,则借此而被平王封为诸侯国,并被分封周的发源地之一,岐山以西,就此而渐成霸业。
权利引起的绞杀并非只出现在周王室,包括春秋各诸侯国,同样为了权力而同姓相残。事实上从共王之后,祖宗崇拜的体系就变得混乱,从西周中后期遗存就可看出,后期青铜器铭文中祖宗崇拜的内容渐少,更多是炫耀自身的功绩,从周王到诸侯,在等级礼制的强化下,权利成为被崇拜的主体,人人争当规则的制定者。
晋,两周相交时期重要的力量,一方面帮助平王平定了皇室内乱,同时自身内部则斗的昏天黑地,正是这个时期非常典型的代表。
晋文侯,是这个时期晋国的执政者,但其弟同样拥有自己强大的力量,文侯去世,其子昭侯继任,被迫于元年封文侯弟于山西闻喜(古曲沃),事实上形成割据。数代后,闻喜的晋人成了整个晋国统治者,并被周王封为公,之后出现了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重耳。
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晋国春秋遗存主要出土于山西曲沃晋侯墓地和闻喜上郭及侯马墓地。
山西曲沃晋侯墓地包括北赵村和羊舌村等,其中北赵村墓地主要为西周晋侯墓地,其中102墓则确定为春秋早期;羊舌村墓地为春秋早期晋侯墓地,其中1、2号墓为春秋最早期。很多人将其称为晋文公重耳之墓,这是一个大错误,明显是对历史的不了解,晋文侯和晋文公相差百年,岂可混为一谈!
由于晋侯墓地历史上存在毁墓及盗墓等情况,现在考古并不能确认晋文侯及其夫人墓,但北赵村102号墓,及羊舌村墓地,都可确定为春秋早期墓葬。
龙纹组玉佩总束春秋最早期山西省曲沃晋侯墓地102号墓出土长8.3,上宽5.2,下宽7.6公分
这是一件组玉佩的总束,梯形,上端有7个侧背斜穿孔,下端有9个穿孔,用于穿系其他珠、管等。
春秋组玉佩仍然是高等级贵族体现身份的象征,两周时期历史背景的改变,在文化上体现的是温和的传承基础上的演化,在高等级贵族所专属的玉器和青铜礼器的艺术表现上,西周晚期和春秋最早期的器物是较难区分的。就如这只总束,与西周晚期器物相比,功能未变,器型、纹饰延续,但使用者及使用时间段,根据同墓陶器的春秋形制确定,已经跨入了春秋时期,精准制作年代是难以确定的,本文以认同的最晚时期界定这类器物。
这件总束的纹饰是相对称的两只双首S龙,在下首位置靠身体段,各有一眼,眼上有额突,显示还隐藏其他龙。整器纹饰以斜刀技法配以阴线,表现龙的曲体姿态,流畅自如,这种流畅和动物合体,在西周晚期青铜器上也是主题;龙形外廓用透雕手法,配合龙体装饰的微弧双铉纹,体现纹饰的立体感,而这种立体感的表现,在春秋中后期纹饰中是重要的表现内容。
器物虽小,但承上启下,内涵丰富!
组玉佩春秋早期山西曲沃羊舌村2号墓出土
这是一套组玉佩,由两璜,两虎形佩,两觽(xi)为主体,遮绳用玉管,绿松石管及红玛瑙管。
这串器物挂于颈上,色彩艳丽,质感极强,玉随身动,轻微互撞,其声舒扬,彰显身份!
项串饰春秋最早期
山西省曲沃晋侯墓地102号墓出土
S龙最大者长5.2,宽2.9公分
项饰流行于西周,在春秋仍然是贵族们重要的装饰品
这套项饰包含6件玉配饰,其中3只为双头龙,3只为龙凤合体,都成曲线优美的S形。遮绳采用玉珠、玉管、绿松石管和红玛瑙珠。
红玛瑙珠大量出现在西周至春秋的串饰上,今人称其为西玛。注意各个出土遗存样品,其色都是典型的红色微泛黄,感觉亮丽,有跳跃感,这应该是中国人传统以红色配黄色为美的文化源头之一。三门峡虢国墓地出土串饰遮绳,用的是石珠,同样选择鸡血一样的红色微泛黄的石头,也从侧面反映了西周及春秋的周人选择这类物品为遮绳的原因在这种色彩,再观收藏品市场到处贩卖的红色色泽奇特的“西玛”,管住手吧!
龙人合体玉佩春秋早期山西曲沃羊舌村2号墓出土
此玉佩为多龙多人合体,眼力好的读者朋友可以自己数数,注意先找眼,再找龙找人,眉毛和头发可以帮助寻找。
这件器物之精致,完全可以媲美曲沃63号墓,穆侯次夫人大玉戈(收藏见证历史(5-13)西周纹饰刻画工艺,不该迷信砣工,西周礼器玉戈和柄形器),这类纹饰的制作手法,文章中也有阐述。
挺悲哀的是,这样的器物,也有人敢仿,且仿的很差,关键是还真有人敢买!
此器,形纹协调,全手工刻画,内容丰富,纹饰布局疏密得当,绝无任何多余线条,每条线条曲度自然顺畅,毫无停滞,一气呵成!
人龙合体玉佩,西周早期山西曲沃羊舌村2号墓出土
双首龙,成变形大S形,高钝角,有额突,大卷鼻,张口吐舌,S中间有人首,与龙合体,人首上部龙身中间有眼,代表有其他兽。这件玉佩可以作为春秋最早期玉器纹饰的标准件之一,清晰体现纹饰的构成元素和章法。举一而反三,明白中间元素的表达内容,对于了解其他或繁或简的纹饰极有帮助。
这样的艺术表达,体现的是春秋早期贵族阶层的文化内涵,龙为载体,人亡,魂驭龙升天,化为云形而永恒。这样思想的产生,源于人类的恐惧,伴随祖先崇拜而形成,完善于商,并传承久远。何为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向天而拜,拜天上祖先之魂,庇护人间的后代;人间的后代们,无所畏惧而战斗,获得更多的财富,制作更多的祭品(青铜器等),献给祖先,从而继续佑护自己。
羊舌村1号和2号夫妻墓,考古发现是被人为损毁,且时间很可能在春秋时期,也就是这两墓是被不同枝的晋人所毁,很可能是后来掌权的闻喜晋人。棺椁被捣毁,青铜器被搬走,玉器却大多剩下,这也从侧面体现了各类艺术品的功用,青铜器为祭祀礼器,搬走,并捣毁棺椁等,是断绝了墓主在天上的财富和权势,也就是所谓的使其魂飞魄散。而玉器则是配饰,并非祭祀器物,并不被捣毁者重视,且毁墓者并不想拥有这些器物。玉器的单纯艺术品性,春秋这时已是比较明确了。
神人首山西曲沃羊舌村1号墓
这是在春秋晋墓发现的石器时代石家河文化风格玉器,这样的情况在春秋时期并不少见,玉器因其材质不易损坏的特性,被后人多次收藏是十分普遍的现象。
玉璜春秋早期山西闻喜上郭墓地55号墓出土
这是一件用于组玉佩或者项饰的玉璜,两边有孔。
此玉璜纹饰为卷鼻,有额突的,两只回首龙交尾,龙首尾部为人首,与龙合体,用扉棱表现龙的脊。
有意思的是左边龙首下部,右边龙身上部,各有一眼,且玉璜外沿扉棱,左右两边不对称,左边扉棱似为龙的额突。此器或为改制件?或为隐喻还有别的龙?但这样的表现形式较为少见。仔细关注线条,较为粗糙。
这件玉璜是春秋早期,闻喜晋人贵族的器物,相比晋侯器物,明显品质有差距。
璜形玉饰,春秋早期山西闻喜上郭墓地57号墓出土长5,宽2.3公分
这件玉饰侧面有三个圆形穿孔,对穿而成。
此器为双回首龙,斜角对称交尾,交尾处有圆眼,暗示另一条龙。纹饰刻画简洁明了。仔细观察,线条力度等并不均匀,体现了这个时期的特殊性,西周晚期到春秋,周王室影响力减弱,各个诸侯国贵族们纷纷建立自己的青铜器、玉器制造体系.就如昭王时期,玉器开始形成西周特色纹饰时一样(收藏见证历史(5-8)了解西周玉器,必须抛弃错误的传统观念,清楚西周玉器发展是个完整过程),发展的初期,会体现出初期的稚嫩。
玉器制作的稚嫩,并不代表晋国闻喜地区艺术的落后。
刖(yue)人守囿(you)挽车春秋早期,山西闻喜上郭墓地出土高8.9,长13.7公分
这件器物几乎可称得上是春秋早期造型最复杂的青铜器物,车厢为长方体,箱盖正中有圆雕猴形钮,猴旁边有四个可任意转动的小鸟;车厢四角铸四条圆雕回首龙,双龙角上翘;车厢两侧各有两圆雕虎,双耳上竖;车厢两侧分别饰一对背向凤鸟;车共有6只轮,两只大轮,每只大轮后有虎抱两只小轮;车厢有后门,看门人为一砍去左脚,受刖刑的奴隶,车门可开启。
此器设计巧妙,制作精湛,毫无疑问体现了春秋早期晋国青铜器生产技艺之高超。
上文我们欣赏了陕西闻喜出土的刖人守囿挽车,很明显,晋国具有相当高超的青铜器制造能力。但晋国春秋早期大多青铜遗存,较少精品之作,各种礼器相对西周晚期,较为朴素。
带流匜鼎,春秋早期,山西闻喜上郭出土,高6.4,口径7.9公分
此鼎,基本器型延续西周晚期鼎球状鼎身,马蹄形鼎足,有两辅耳,同时又有新的变化,有宽流,鼎身类似匜的形状,同时鼎盖设计可以全遮住流口,这种变化明显体现实用,设计极富想象力。
纹饰较简,器身无纹饰,盖上饰简化兽纹,延续西周晚期纹饰内容。
一个非常大的特点是器型极小。
以上这些特点普遍体现在晋国春秋早期青铜器制品上。回顾晋国春秋早期玉器也有同样的情况,有精品,但总体数量普遍不多,且大多制作较普通,这种情况的形成,有因为盗墓等造成的标本遗失,而更多的原因是以下两点:
1)周王室衰败,赏赐减少,晋国青铜器、玉器自制能力尚弱,包括材料的获得较困难,工匠普遍能力待提高等。很明显,晋国春秋青铜及玉器的品质远低于西周晚期。
2)关注春秋早期晋国的发展,趁周王室衰弱,晋国进行一系列改革,迅速提高国力,包括军力,尽管内乱不断,闻喜的晋人甚至很快夺权,但晋国春秋早期,国富军强,连续击败霍、魏、虢、耿、虞等小国,晋国在西周时期被封百里之国,春秋早期则迅速控制了山西中部、南部,河南,陕西,河北等地,成为中原地区的霸主。也就是说,当晋人将精力专注于国力和军力时,祭祀用青铜礼器及贵族专属玉器艺术品的发展反而未被重视,这也印证了前文《收藏见证历史》(6-1)所分析的两周相交时的历史背景的影响。
反之,玉器及青铜礼器的艺术精品,春秋早期大多出现于一些被灭掉的小国,例如河南三门峡的虢国等。但由于三门峡虢国建立时间的界定等内容考古界尚有争论,且虢国青铜礼器、玉器的制作固守礼制,较少创新,故器物断代,学界并不统一,本文也不以虢国器物作为范例,但虢国春秋早期器物之精彩明显超过晋国春秋早期,朋友们可去虢国博物馆参观学习。
黄国,位于河南东南部淮河上游的湟川一带,为殷周时期的嬴姓封国,国君为地位较低的子爵。黄国长期依附于齐国,后于公元前648年,被楚所灭。
考古发现的春秋早期(偏晚)黄君孟夫妇合葬墓和黄季佗父墓出土大量艺术精品。非常典型的体现了春秋早期中原文化的艺术表现力。
龙凤纹玉环,春秋早期河南光山县宝相寺黄君孟夫妇墓出土河南省博物院馆藏,直径11.6,孔径6公分
此环器型规整,纹饰极富特色。顺环壁内外两圈饰连续龙兽纹,外圈逆时针,龙额突朝外,内圈龙额突朝内,顺时针;龙首姿态多有不同;两圈龙首之间夹一些凤鸟。纹饰极其复杂,但疏密得当,布局合理,刻画有力,线条顺畅!
纹饰看似复杂,其实仍然是西周晚期纹饰的再演化。
内容为龙、凤,是西周晚期青铜器纹饰的主题。
表现形式为连续纹饰,西周晚期青铜纹饰的典型表达形式。
龙只留龙首,延续西周晚期青铜器纹饰简化、符号化的风格,体现更多数量,同样是西周晚期青铜器表达的内涵。
龙姿态多变,也是西周晚期青铜器纹饰经常表达内容。
老生常谈一下,理解传统文化,鉴赏文化传承,如果玩玉的只看玉,喜欢青铜器的只看青铜器,你会发现很多文化内容是断代的!难以理解的!原因就在于今人常割裂了文化看现象,而古人可不会为了今人的收藏爱好制作器物!更何况历史上大量遗存的遗失,我们所见本就是断裂的文化片段,学习而不抓住尽可能多的相关知识点,只会陷入混乱!市场上为何假货多?不理解文化传承就会陷入造假者的神话论、怪异论,从而没有了标准,假货如何被辨别!
玉璜,西周早期河南光山县宝相寺黄君孟夫妇墓出土河南省博物院馆藏,长11,宽2.5公分
这只璜为传统造型,外沿及两端有浅扉棱,器型规整。
纹饰极复杂,有眼部逐渐退化的龙首、凤、人形象,更多的是龙、凤、人的符号标识互相交合,数量及多种姿态的表现如密码一般,但没有任何一道纹饰是无意义的、奇怪的存在,都代表了明确主题的内容,且布局合理,杂而不乱!
人龙合体玦,春秋早期,河南光山县宝相寺黄君孟夫妇墓出土,河南省博物院馆藏,直径5.5,孔径2.3公分
共两件,几乎完全一样,应该为一副。正面有图案,背面光素无纹。
器型极规整,典型传统式样。
纹饰极奇特,为两回首人,身体相交;人身上有椭圆眼,代表有龙。这个内容可以回想到商代背后有龙的跪人!
纹饰组成线条极简,刻画有力,曲线优美,顺畅而毫无停滞感!
玉虎形佩,春秋早期河南省光山县宝相寺黄君孟夫妇墓出土河南省博物院馆藏,长12.7,宽6.2,厚0.3公分
虎弓身欲跃状,巨首,嘴成圆孔状,粗尾,尾勾卷成圆,两圆孔适合穿线成项饰。虎两腿较细。
整体器型曲线似西周早期风格,且制作极规整。
此玉虎纹饰很有特色,由两大类纹饰构成:
第一类:这类纹饰是虎体纹,饰于虎双腿,腹部至口部,尾部。这种纹饰最早见于良渚文化玉器“神人骑兽”,流行于商玉器、青铜器,西周玉器也有少数此类纹饰,而青铜器常见,纹饰主要用于各类兽体的表达,或为骨骼状,或为肌肉形(肌肉多用所谓的雷纹)。此器纹饰图案似虎的骨骼,腹部纹饰似肋骨,腿部纹饰似多节骨组成。
这种肋骨状的体纹常被称为人字纹,多用于西周玉柄形器及一些青铜器等之上,和代表肌肉的所谓雷纹一起,在古玩市场上被幻化成各种神话传说或者风情万种的故事,其实古人只是想表达最基本的文化内涵,有型的兽、虎等。只能说复杂的真不是古人,是今人。
第二类:仔细分辨,是各种姿态的龙首,有成型的龙首状,有分解的符号。其中成型的分布于虎背及臀尾部,清晰可见的,至少有6只形态各异之龙首。
兽面玉饰,春秋早期河南省光山县宝相寺黄君孟夫妇墓出土河南省博物院馆藏
这块玉饰的主纹饰为兽面。两个相对龙首,面朝下,组成兽面,兽眼退化,较小,兽鼻正中还有一眼,隐含另一条龙。兽冠为一对龙凤合体形纹饰,左右对称。
春秋早期中原玉器,器型并不复杂,传统造型为主,但纹饰则极致繁缛,尽管如此,却绝不是神怪之类不可理解。上篇文章(《收藏见证历史》(6-3))我们分析了春秋早期特定的历史背景,及在此历史背景下,文化传承而形成的这类纹饰。纹饰的特点就是表现更多数量、更多姿态的主题---龙、凤、人。春秋中晚期,后人用更简化表现出更多数量,用更立体表现出更多姿态,表现方式改变,但文化内涵仍然未变,始终传承。
后人将如何表达?我们再回顾本文及上篇文章的几件黄国玉器,关注纹饰的表现符号,是否找到了“乳钉纹”、“谷纹”、“云纹”等?春秋早期纹饰的一大特点就是逗点状双线纹饰,这是构成整体图案的基础符号,代表的都是龙、凤、人的身体结构部分,有逗点无尾的一般是眼睛,后人称“乳钉纹”;鼻,上颚等常用后人称为“谷纹”的符号表示;耳朵、下颚等的表现符号,后人常称其为“云纹”,而如本系列文章所述,这些符号的表达形式始终体现在玉器发展的过程中,在春秋早期,达到鼎盛,并最终引起纹饰的巨变,以符号代替龙、凤的原体形态,以表现更多个体,更多姿态!
人首纹玉佩,春秋早期河南省光山县宝相寺黄君孟夫妇墓出土,河南省博物院馆藏直径3.8,厚0.2公分
两件类似玉佩,大小基本一致,黄玉玉质,温润光泽。
左边一件,一面为剔地阳纹加阴刻纹饰,背面为阴刻纹饰,纹饰相同;右边一件,两面都为阴刻纹饰,但另一面的眼睛为圆圈纹。高古器物,一件器物两面纹饰几乎没有完全重复的,都会有所区别,这应该是阳面和阴面的原因。
人首蛇身,蛇身上饰就形的体纹,器形、纹饰曲线优美。
整器造型奇特,制作精致,是春秋早期玉器精品。
人首形玉佩,春秋早期河南省光山县宝相寺黄君孟夫妇墓出土河南省博物院馆藏,高3.8,宽2.5,厚1.8公分
人首形圆雕,瞪目、阔嘴、高鼻、戴冠、佩玦,神态生动!
春秋未见有玉雕全身人体,这件器物为春秋时期人形佩中的精品!
春秋早期,是历史选择期,随着周王室勢衰,140多诸侯国做出了自己的前途选择。中原地区,或如晋国,任用贤能,改革内政,攻伐小国,越战越强;或如黄国,无所进取,固守礼制,贪图享乐,最终灭国。
春秋进入中期,大国地位开始显现,春秋霸主出现,中原地区齐桓公、晋文公顺序登场,而大量不思进取的小国在这个阶段灭亡。在此历史背景下,中原地区玉器遗存较少出现,事实上假道伐虢的故事就代表性的表现出了玉器在这个时间段的特殊性质,晋献公用美玉等贿赂虞侯,借道攻虢国,小国之君虞侯则因贪恋而同意,最终亡国。玉在这个时期可以成为一种手段,如美色,良驹,与战国时完璧归赵时的玉,大国之君对待的态度是完全不同的。
春秋中期,中原地区比较典型的玉器是山东沂水县刘家店子春秋墓出土的莒(ju)国玉器。
兽面纹玉佩,春秋中期山东沂水县刘家店子1号墓出土现收藏于山东文物考古研究所,长5.2公分
这件器物纹饰为眼部退化的兽面,其冠如双角,为两龙首,龙首额突相对,面朝下,双鼻对着一双层同心圆,似代表另一兽的眼睛(凤),整个图案都以双线雕琢。
这个图案风格及内容是否看着眼熟?《收藏见证历史》(6-4)中黄国春秋早期玉器中的兽面纹佩饰从内容到表达风格,非常类似。
很有趣的是在刘家店子1号墓中,还出土了一件黄太子伯克盆(春秋中期),同时还出土陈大丧史铃钟(陈国),同样的小国器物出现在莒国国君墓中,相信一定会有很多精彩的史实故事。而这件兽面纹玉佩是否同属黄国器物,也未可知,但中原各国文化互相影响,这是一定。
龙纹玉璜,春秋中期山东沂水县刘家店子1号墓出土现收藏于山东文物考古研究所。长9,宽2.6公分
这件玉璜很有春秋中期玉器代表意义,器型规整,两端各有一完整龙首,额突朝下,以扉棱表示,方圆眼,璜其他部位饰连续的龙首符号纹,或为卷鼻,或为下颚、或为卷舌,可参看完整龙首的符号表达。纹饰共分三层,小小的玉璜之上,体现的是很多只龙首,且姿态有所不同。这类完整龙首与简化龙首并存的纹饰广泛出现于春秋早中期,之前两篇文章,无论是玉器还是青铜器,都有类似表达方式。
当原型龙首也被省略,这就是后人称的所谓云纹或蟠虺纹;当阴线被深挖并打磨边沿,这就是春秋晚期著名的不减地浮雕纹饰;而纹饰部分突出,周边减地,则是减地浮雕纹饰。但表达内容并无区别。
春秋早中期玉器也许并不惊艳,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文化发展期,但如果不能真正理解其内涵,春秋晚期和战汉玉器的精彩就只能错过,因为错误的观念会让今人根本不明白智慧的古人在表达什么,从而闹出看见逗点状的龙纹符号却去争论是谷子还是蝌蚪的文化笑话!
理解文化内涵,理解纹饰表达,这是理解传统文化,鉴赏文化遗存的关键。作为收藏者,不想被骗,先看懂看明白历史背景下的艺术风格(收藏见证历史(6-5)建立在特殊历史背景下的春秋早期艺术风格),玩收藏靠的是知识积累,而不是道听途说的想当然!为什么假货率95%以上的古玩市场还这么风光,看不懂还管不住手,同时自以为是的人太多!周末有感而发!十分抱歉。
一对玉玦,春秋中期山东沂水县刘家店子2号墓出土现收藏于山东文物考古研究所。直径4.5公分
这是一对玦,背面都光素无纹,正面纹饰也不相同。
左边这件非常明显的双龙交尾,龙背上有同样的方圆眼,隐含另有两龙,这是西周晚期开始就有的传统纹饰表达。
右边这件玦很有特色,几乎无明确形态,但大量曲线表达则是一种快速运动,比较明显的纹饰是圆眼和盾形纹饰。这种盾形纹饰在商代就很流行,西周到春秋也有使用,一般出现在龙、虎等兽的颈部或腿部等长条形部位,是一种表现骨骼的体纹。
玉鹿,商代晚期妇好遗存
西周晚期盾形纹饰可参看收藏见证历史(5-17)鉴赏西周动物形玉器,关于出土附着物的基本鉴定原则
春秋早期的盾形纹饰可以关注《收藏见证历史》(6-4)。
理解盾形纹饰符号的含义,结合圆眼及曲线表达,右边这件玉玦是多只凤穿行于空中的概念。
春秋艺术风格在转化,但文化内涵未变,龙、凤、人是主体,只是表达形式渐趋多样,更多数量,更多姿态是艺术表达的主题。(收藏见证历史(6-5)建立在特殊历史背景下的春秋早期艺术风格)
玉饰,春秋中期山东沂水县刘家店子2号墓出土现收藏于山东文物考古研究所
春秋中期,经过早期的蓄势,各路诸侯在发展及稳定国内后,纷纷逐鹿中原,争当霸主,关于春秋五霸之说,版本甚多,齐国、晋国、秦国、楚国甚至吴国、越国、宋国等都曾影响诸侯各国,本文这里不做争论。但中原地区、楚地、秦地、吴越之地都渐成独立势力,这是毫无疑问的事实,而这种独立的势力也体现在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文化体系。
在春秋中期,各种地区势力一番乱战后,春秋晚期,小国大多被灭,而强大的诸侯国内部则开始出现更多变化,尤以中原大国晋国的分裂最为著名。晋国六卿混战,最终赵、韩、魏、智(后被灭)战胜其他两家,他们拥有晋国主要的财富,主要的军事实力,事实上成为春秋晚期晋国的统治者。几千年后,太原金胜村赵卿墓遗存充分体现了赵氏拥有的财富和地位,而所出玉器,也可认为是中原地区春秋晚期玉器的代表器物。
玉环春秋晚期太原金胜村赵卿墓直径8,孔径4.2,厚0.8公分
器型规整。
装饰纹饰采用减地浮雕,纹饰内容为简化龙凤纹,由各类组成龙凤首的符号构成。符号走势看似毫无规律,事实上正是按简化的多种姿态的龙首、凤首排列,体现更多的龙凤、更多姿态。纹饰符号表达可参看《收藏见证历史》(6-4、5、6)。
这类纹饰相比春秋中期,龙首等具象形体彻底解体;而相比后期战国时期,战国早期尚有这类复杂符号组合,中后期则大多简化为单个符号等,因此这个阶段纹饰特点比较明确。
仔细关注纹饰符号布局,疏密得当,繁而不乱;关注纹饰线条,刚劲饱满,曲直适宜。这是春秋中期起,线条艺术开始形成单纯、独立的审美表达后下,结合传统文化的内涵,全新的艺术风格的表现。
龙凤合体玉佩春秋晚期,太原金胜村赵卿墓长11.7,厚0.35公分
龙成波曲状,线条流畅,龙尾、龙爪成凤首形。
波曲状龙形定型于西周晚期青铜器龙的表达(参看《收藏见证历史》(5-35)),西周晚期波曲纹,源自龙形的演化,流行于西周晚期及春秋早中期青铜礼器之上,如水波荡漾,充分体现龙形曲线之美和蕴藏的无限力量。这类玉器龙形,在春秋中晚期成型,并流行于战国时期。是文化传承的体现。
龙体之上饰各种龙首符号,疏密得当,体现更多的龙和龙更多的姿态。
玉珩,春秋晚期太原金胜村赵卿墓,长8.4,厚0.3公分
此器为玉珩,不同于玉璜,使用时以凸弧面朝上,常用于组玉佩之上。玉珩的出现体现了组玉佩组成更趋多样,是传统文化的进化体现。
此器纹饰由两道绳索纹分成3区,中间区由简化龙纹符号形成正面兽面,两边区由简化龙纹符号形成侧面兽面。
此器雕琢工艺是不减地浮雕,春秋晚期典型琢玉工艺之一。
玉环,春秋晚期太原金胜村赵卿墓
这是一件玉环的半成品,纹饰并未完全成型。仔细观察线条的完成进度,明显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很细的线条,在整体纹饰最左边。第二个阶段出现在整体纹饰的最右边,线条加粗加深。第三个阶段在整体纹饰的中间靠左,纹饰深而粗。说明了什么?
春秋晚期纹饰的加工方式比较多样,包括减地浮雕,不减地浮雕,单阴线等等。这件纹饰半成品的玉环非常明确的体现了纹饰制作的流程。第一步是起稿线,也就是刻画细线成纹饰图案;第二步是在起稿线上继续刻画,加粗加深线条,如果是单阴线纹饰,这步骤成型。第三步是将线条继续刻画更宽更深,再打磨线两边棱边成弧线,形成不减地浮雕。而减地浮雕的制作则是在第一步之后,保留图案部分不打磨,而磨掉非图案部分。
很明显,这样的加工方式并不复杂,是用硬度超过玉质的石质工具手工刻画、打磨,并非砣工之类一次成型。毫无疑问,春秋时期,砣工并非主流,但一些春秋玉器上也显示出原始砣工,在后面文章我们将加以介绍。
春秋晚期玉器最大的特点在于出现更多更复杂的器型,逐步形成战国丰富多彩的玉器组合
玉龙,春秋晚期太原金胜村赵卿墓长9.9,厚0.4公分
一条波曲状祭坑龙,龙首龙身,尾为凤首状,身上刻画解体龙首纹,线条简化随意不规整,但仍显刻画力度。这是战国祭坑龙的鼻祖,料为战汉时期祭坑龙常用的一种特殊玉质,水仓料,青色透明,或有黑点。
玉剑柲,春秋晚期太原金胜村赵卿墓
玉剑具套装之一。玉剑饰最早出现在西周晚期三门峡虢国墓地遗存,但属于特例,春秋晚秋逐渐形成套装系列。
此器纹饰为解体龙纹构成的简化兽纹(饕餮纹)。
玉剑彘,春秋晚期太原金胜村赵卿墓。
此器造型极复杂,上部雕琢蟠虺纹,类似后期螭纹,虺颈部细长,身体向下向下折曲渐变宽,尾部似鱼尾,有细密阴线表现鱼尾纹,虺身上再琢解体龙纹。虺首下雕琢龙首,龙首与虺首吻合,龙身上琢鳞纹。整器雕琢极富想象,且工艺精湛,极品之作。
玉琮,春秋晚期太原金胜村赵卿墓
器型规整,器体遍饰解体龙纹。制作精美。
春秋晚期玉器遗存,无论出土地点数量还是出土器物数量,都较早中期丰富,包括玉器种类、制作工艺、纹饰特点等,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玉韘,春秋晚期太原金胜村赵卿墓左边一件长4.2,宽3公分;右边一件长4.5,宽2.75公分
玉韘,射箭时勾弓拉铉所用,成型于商(收藏见证历史(4-20)商代古玉的创新之作,格局影响后世千年),两周时较为流行。
器型规整。这也是春秋时期玉器器型的典型特征,给人以稳重之感,不同于西周典型玉器的追求静态的曲线美,也不同于战汉时期追求动态的夸张的曲线力度,春秋器物方、圆规矩,棱、角朴实,器形简洁,精工细作,重视器型整体自然而非刻意追求曲线的弧度之美。这两件玉韘非常典型的体现了以春秋中晚期及战国早期这个时间段为中心的典型春秋玉器器型特征。
春秋玉器纹饰方面则是两个极端,绝大多数用减地或者不减地浮雕,或用密布的阴线,将纹饰雕琢的密不透风,且纹饰符号组成多样、多变,体现解体龙、凤的姿态万千;而另一类则如这类玉韘,素面无纹,用高超的打磨、抛光手法,体现玉材之美,春秋的打磨工艺,特别体现光而不耀的润泽的玉材特质。
春秋玉器多小器,但以上器型、纹饰和打磨等工艺特征,却使其具有极强的质感!
玛瑙觽,春秋晚期太原金胜村赵卿墓,长8.1公分
觽,用于解扣解绳结,成型于商,流行于两周时期(收藏见证历史(4-20)商代古玉的创新之作,格局影响后世千年),这对觽为白色玛瑙材质。
器形为鹿角形,且明显不同于西周鹿角的夸张,而显自然;光素无纹。
水晶环,春秋晚期太原金胜村赵卿墓最大者直径6.1,孔径3.7,厚0.6公分
春秋晚期,中原地区出现较多水晶制品,作为饰品或者遮绳、隔珠。
春秋时期水晶及玛瑙制品大多无纹饰。
玉管,春秋晚期,太原金胜村赵卿墓高4.5,孔径0.85公分
小器,器型规整,纹饰为密不透风的解体龙纹,玉质润泽感强。
绞丝纹玉环,春秋晚期河南省固始县侯古堆1号墓出土直径1.7,孔径1公分
此墓为宋景公的妹妹,吴王太子夫差的夫人,勾夫人墓。
绞丝纹又称陶索纹,纹饰形成于早期陶器,常被称绳纹。后期衔环兽面的环常用此纹饰,而单独成器,作为饰品,流行于东周时期。后世多有仿。
此器小巧别致,器型规整,线条密布,黑色玉质,虽残留朱砂,玉质体现出温润的光泽。此玉器显示出极高的工艺水平,春秋玉器特点明显。
人形玉佩,春秋晚期河南省固始县侯古堆1号墓出土,高2.5公分
玉人跽左状,头上梳双髻,圆脸,双手交叠置于腹前,神态生动;一孔从头顶贯穿
春秋晚期玉器遗存,无论出土地点数量还是出土器物数量,都较早中期丰富,包括玉器种类、制作工艺、纹饰特点等,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玉韘,春秋晚期,太原金胜村赵卿墓左边一件长4.2,宽3公分;右边一件长4.5,宽2.75公分
玉韘,射箭时勾弓拉铉所用,成型于商(收藏见证历史(4-20)商代古玉的创新之作,格局影响后世千年),两周时较为流行。
器型规整。这也是春秋时期玉器器型的典型特征,给人以稳重之感,不同于西周典型玉器的追求静态的曲线美,也不同于战汉时期追求动态的夸张的曲线力度,春秋器物方、圆规矩,棱、角朴实,器形简洁,精工细作,重视器型整体自然而非刻意追求曲线的弧度之美。这两件玉韘非常典型的体现了以春秋中晚期及战国早期这个时间段为中心的典型春秋玉器器型特征。
春秋玉器纹饰方面则是两个极端,绝大多数用减地或者不减地浮雕,或用密布的阴线,将纹饰雕琢的密不透风,且纹饰符号组成多样、多变,体现解体龙、凤的姿态万千;而另一类则如这类玉韘,素面无纹,用高超的打磨、抛光手法,体现玉材之美,春秋的打磨工艺,特别体现光而不耀的润泽的玉材特质。
春秋玉器多小器,但以上器型、纹饰和打磨等工艺特征,却使其具有极强的质感!
玛瑙觽,春秋晚期太原金胜村赵卿墓,长8.1公分
觽,用于解扣解绳结,成型于商,流行于两周时期(收藏见证历史(4-20)商代古玉的创新之作,格局影响后世千年),这对觽为白色玛瑙材质。
器形为鹿角形,且明显不同于西周鹿角的夸张,而显自然;光素无纹。
水晶环,春秋晚期,太原金胜村赵卿墓最大者直径6.1,孔径3.7,厚0.6公分
春秋晚期,中原地区出现较多水晶制品,作为饰品或者遮绳、隔珠。
春秋时期水晶及玛瑙制品大多无纹饰。
玉管,春秋晚期,太原金胜村赵卿墓高4.5,孔径0.85公分
小器,器型规整,纹饰为密不透风的解体龙纹,玉质润泽感强。
绞丝纹玉环,春秋晚期河南省固始县侯古堆1号墓出土直径1.7,孔径1公分
此墓为宋景公的妹妹,吴王太子夫差的夫人,勾夫人墓。
绞丝纹又称陶索纹,纹饰形成于早期陶器,常被称绳纹。后期衔环兽面的环常用此纹饰,而单独成器,作为饰品,流行于东周时期。后世多有仿。
此器小巧别致,器型规整,线条密布,黑色玉质,虽残留朱砂,玉质体现出温润的光泽。此玉器显示出极高的工艺水平,春秋玉器特点明显。
人形玉佩,春秋晚期河南省固始县侯古堆1号墓出土,高2.5公分
玉人跽左状,头上梳双髻,圆脸,双手交叠置于腹前,神态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