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谈谈我对乾隆五十年至五十二年清廷大修明十三陵一事的看法。
清朝从顺治帝开始,各帝对对明陵都采取保护政策,这里我就不展开说了。乾隆帝沿袭其祖先的政策,采取了同样的政策。时至乾隆五十年,明十三陵已经残破得十分严重。当时清廷正处国库充足之时,国泰民安。利用这个机会,乾隆帝对明十三陵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修缮。历时二年,花了二十八万六千两白银。在修缮中,有的明陵的建筑改小了,总之没有恢复原来的规模和规制。
明朝是清朝的前一个朝代,在一定意义上说明朝是清朝的敌对王朝。修缮前一个朝代甚至敌对王朝的陵寝 与 修缮自己朝代的陵寝,其性质是完全不一样的。这次修缮尽管有的建筑由大改小了,没有达到原来的规模,但也总比放任其残坏下去不管要好。
在这次修缮中,并不是将所有陵的建筑都由大改小了,有许多建筑保持了原规制,如献、裕、茂、泰、康六陵的大殿、长陵的祾恩门等都保持了原规模原规制。而且有的建筑比原来更坚固了,甚至扩大了原规模。比如将长陵神功圣德碑亭以及长、献、景、裕、茂、泰、康、昭、庆、德10陵的明楼都改成了用条石发券。使建筑更为坚固耐久;思陵在这次修缮中,享殿由三间扩大为五间,陵门由一间扩大到三间。原来没有宝城、明楼,这次修缮增建了宝城明楼。
这次修缮以后,明十三陵在保护管理、陵寝祭祀方面都有所加强。
所以我认为这次大修明十三陵,是件善举,是件好事,不能因为部分建筑改小了就予以全盘否定。
社会上传说乾隆帝修明陵是想建自己的陵。乾隆帝的裕陵早在乾隆十七年就建成了,当年葬入了孝贤皇后和二位皇贵妃。乾隆五十年修明陵怎么能说是为了修乾隆帝自己的陵呢?建裕陵的档案很多,所用的木料都是从南方各省采办的,根本不是用的明陵旧料。
勿庸讳言,这次修十三陵完工后,将一些旧料拉回了皇宫,据记载,拉回准备修各陵用的旧砖130万块。大小楠木238件、木墩头584件、改砍槽楠木224件、小件楠木截头25700尺。花斑石500块。这些旧材料都拉回了北京,用到京城内其他工程上了。任何一项工程完工以后,都必然要剩下一些建筑材料,这是正常的。
乾隆帝修明陵与果亲王允礼的后代把祖先的墓拆大改小根据不能相比,没有可比性。一个是修别人的陵,一个是拆自家的坟墓。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古代根本就没有修缮古建筑必须保持建筑原状的修缮原则,古人在头脑中根本就没有这个概念。明清皇帝修缮皇宫、园林、古陵都想怎么修就怎么修,不受任何限制。比如光绪年间,慈禧为了她生活方便,把各自独立的储秀宫和翊坤宫硬给连了起来。这样做如果放到现在,肯定不允许。保持建筑原状的原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定的。
以上只是我的个人看法,未必正确,仅供参考。
江渐月
修善即是好事,要是不管不问,那皇陵早被盗墓贼盗了不知多少遍了。
星浪
那是修缮,明明是偷金丝楠木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