崞县抗战时期的小学教育

小西水历史 2024-06-22 16:19:56
1937年10月,日军侵占崞县(今原平市)。随着抗日斗争形势的发展,全县城乡政权发生了三种不同性质的变化,小学教育也同时采取了不同的办学方针、办学道路。 在根据地的农村中,百户以上的村庄大都设有初级小学,靠山地区的偏僻小村为联村小学,学校实行教育、生产和对敌斗争相结合的方针,教育课程有语文、算术、常识等科目,部分学生还不时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抗日救亡宣传活动,演唱一些抗日救亡歌曲,并配合当时斗争形势,组织儿童团,在社会上站岗、放哨、要路条、盘查过往行人。小学教材有的为边区政府编印的课本,有的是当地教师自行选编的课文。1940年全县设有这种类型的初级小学68所,入学儿童为5442名。1941年日军大规模“扫荡”,学校被迫停学,先后有33所小学名存实亡。 在游击区一带的村庄,小学学生中大都备有两种课本。有日伪政权印发的奴化教育课本,也有当地自行编选的爱国主义教育课本。日常教学多以自行编选的内容为主,教师也多是抗日政府允许任教的乡村知识分子。1940年,这类学校全县有93所,入学儿童9844名。 在沦陷区内,小学教育由日伪政权指定的专职人员把持。1939年沦陷区内的初级小学校一律改称为新民小学校。是年,全县新民小学校有116所,入学儿童4404人。1940年2月,崞县城成立直接由日伪崞县县公署控制的新民小学校两所,作为沦陷区小学教育“示范"学校。入学的145名学生中,相当一部分学生是日伪县、区、村政权人员的子弟。1944年,沦陷区的新民小学校有202所,在校学生6586人。入学儿童约占学龄儿童的36%。全县所有新民小学校的课程设置,除算术、国语、常识、修身外,均设有日语、训育等课程。教材统一使用日伪政权教育部门编印的课本。 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除沦陷区由日伪政权所插手成立的崞县城隍庙女子小学、崞县泰山庙男子高小、原平高小外,在根据地和游击区还由抗日政府和抗日组织倡议,先后创建了一批高级小学校。1938年,成立了轩岗高小,日军侵占轩岗后停学。1941年,村办的西山底高小、中原岗高小、前堡高小也相继成立。接着,有长乐高小、中三泉高小、屯瓦高小也先后开学。到1945年8月,全县农村初级小学校内附设的高小班有22个,高小学生790余名。 其时,小学教育的学制均为6年,一至四年级为初小,五至六年级为高小。
0 阅读:1

小西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