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馗,可以说是在华夏历史中最出名的捉鬼人物。通常被描绘为身材粗壮,豹头环眼,铁面虬鬓,大耳阔嘴,相貌奇异,为人刚直,颇有才华。形象上多为武官打扮,身披红袍,足蹬皂靴,手持利剑,怒目而视状,威风凛凛。钟馗不仅名气大,流传广,还衍生出许多相关文化,比如戏曲有钟馗捉鬼,钟馗嫁妹等;画作有钟馗捉鬼图、钟馗斩妖、钟馗出行、钟馗夜巡图等;还有雕刻,小说等;钟馗像也常被贴于门上,是传统门神之一;在民俗活动中,如端午节、春节等传统节日,人们会举行请钟馗、跳钟馗、悬挂钟馗像等仪式活动;在一些道教盛行的地方,人们每年会庆祝钟馗节(又称“打鬼节”);在道教中,被尊奉为万应之神、赐福镇宅圣君、翊圣雷霆驱魔辟邪镇宅赐福帝君,地位崇高;并且在海外华人社区以及东南亚地区也有广泛的影响,特别是日本,钟馗的信仰非常系统化,可以说钟馗是华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而关于钟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一种器物。今天咱们来讲一下钟馗。
钟馗
作为影响力最大的捉鬼大师,有关钟馗的记载数不胜数,最早的描述,出自晋朝末期(公元1世纪末期)敦煌写本《太上洞渊神咒经》,今何鬼来病主人,主人今危厄,太上遣力士、赤卒,杀鬼之众万亿,孔子执刀,武王缚之,钟馗打杀(刹)得,便付之辟邪。这段经文记述简略,没有钟馗形象的描写,但钟馗的职责却很明确,协助孔子、武王二圣,专事斩鬼,同时又具备了辟邪的能力。
现存较早完整描述钟馗的记载,出自宋代沈括(1031年—1095年)的《梦溪笔谈》
大唐开元年间(公元713年--741年),唐明皇李隆基从骊山校场返回宫中,忽然得了恶性疟疾,久治不愈。一天深夜,明皇做梦,梦中大鬼追着小鬼跑。小鬼身穿红衣短裤,一脚赤足,腰间插着竹柄纸扇,还挂着一只鞋。这个小鬼盗走了杨贵妃的紫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着宫殿逃跑。大的那个鬼,戴着帽子穿着蓝衣,露出一只胳膊,脚穿兽皮鞋,一把抓住小鬼,挖掉眼睛,剖开吃掉它。明皇见状忙问,你是谁?大鬼回答,我叫钟馗,曾考武举不中,发誓要为陛下除尽天下鬼怪。当明皇梦醒后,疟疾竟然痊愈了,身体也日渐强壮起来。于是召见吴道子,告诉其自己做的梦,让吴道子将钟馗画下。吴道子仿佛亲眼看到一般,下笔就画成了。玄宗看后瞠目结舌了半晌,感叹道:“难道你也和朕做一样的梦吗?怎么画得这样像!”吴道子说:“陛下夙兴夜寐为国家大事忧劳,所以疟疾才得以入侵。如今有辟邪之物保护圣驾,是陛下千秋万岁的瑞兆啊!”明皇大喜,赏赐吴道子一百两黄金。
钟馗
此后的《事物纪原》《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等文献中都记载了唐代时钟馗的故事,并且丰富了不少细节,如钟馗为陕西终南山人士,到长安考举不中,因为羞愧归乡,一头撞死在宫殿前的台阶上;有记载钟馗是因相貌丑陋而落选状元,愤而撞死殿阶;唐高祖李渊赐给绿袍安葬,钟馗因此感激,发誓为大唐除尽鬼邪,还有被封为“赐福镇宅圣君”或“驱魔大将军”的描述。
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为李中丞谢赐钟馗历日表》和《为淮南杜相公谢赐钟馗历日表》,记录了皇帝赐给大臣钟馗画像的事情。
在敦煌遗书中发现了唐写本《除夕钟馗驱傩文》,是钟馗已在大傩仪中扮演主角的实证,驱傩是中国年终或立春时节驱鬼迎神赛会活动,这篇敦煌驱傩文出自中唐晚期,可见钟馗在当时的影响力。
钟馗
从唐代开始,钟馗就已经是声名显赫的捉鬼大神。并且至清朝时,钟馗信仰一直绵延不断,愈加深入人心。
在民俗活动中,钟馗已成为“常客”,南宋吴自牧《梦梁录》记载,(十二月)自此入月,街市有贫者,三五人为一队,装神鬼、判官、钟馗、小妹等形,敲锣击鼓,沿门乞钱,俗呼为"打夜胡",亦驱傩之意也。十二月尽,俗云"月穷岁尽之日",谓之"除夜"。士庶家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宗。
除了岁末时,悬挂钟馗的图像用于驱邪,人们也将其与端午节联系在一起,成为节日中的神祇,江浙地区的许多地方志都记载有端午挂钟馗画像的民俗。
历代以来,钟馗的故事和形象被众多画家所描绘,相关画作更是多到数不胜数,宋代《图画见闻志》、《益州名画录》、清朝《铸鼎余闻》等都记载过有关钟馗的画作。在不同的作品中,钟馗的形象多样,有的描绘他捉鬼的场景,有的则展现他出游等生活化的一面,如《钟馗夜游图轴》、《岁朝佳兆图轴》等。
钟馗
民间还流传着“钟馗嫁妹”的传说。钟馗有个同乡好友杜平,家赀富有,乐善好施。他看到钟馗家境贫寒,就资助钟馗和自己一同进京会试。不料,钟馗因蒙羞撞阶而死,杜平遂出资将其安葬。钟馗来到阴间,做了鬼王,被杜平的种种善举所感动。于是,钟馗就亲自率领大小鬼卒,在除夕返归故里,把自己的妹妹嫁给了杜平。这段佳话,为百姓津津乐道,遂成为古代小说、戏剧和绘画的抢手题材。
更有以钟馗为主角的小说流传于世。如明代长篇小说《唐钟馗全传》,主要讲述了钟馗的生平事迹和降妖除魔的故事。清代刘璋中篇讽谕小说《斩鬼传》,作者借钟馗抨击社会上各种丑恶现象。
至此,钟馗的形象和故事在中国文化中已具有深远的影响,并成为一位具有多重职能的神祇,除了能捉鬼驱邪、斩妖除魔,还可以镇宅赐福、护佑儿童,并兼职财神。在阴间体系中,钟馗为十殿阎王手下,四大判官之一,主掌罚恶司,负责惩处生前作恶的鬼魂。
钟馗
而关于钟馗的起源,现在有着多种说法,有的甚至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一、终葵这是目前较为主流的看法。明代杨慎和清代顾炎武等人认为“钟馗”系由“终葵”演变而来。“终葵”原本为古时一种器物。《礼记·玉藻》记载,“终葵,椎(chuí,音锤)也。”《方言》记载,“齐人谓椎为终葵。”
锥
“终葵”用于傩祭仪式,来对抗疫病。这种仪式分为宫廷傩与民间傩,在宫廷傩仪中,主持者通常会戴上凶恶的面具,穿上熊皮和赤色衣裳,装扮成恶神用“终葵”来驱鬼。《日知录》记载“盖古人以椎逐鬼,若大傩之为耳”。在民间家中如果有人病了,便以为鬼在作祟,人们就用“终葵”去赶鬼。久而久之,“终葵”成为驱鬼的象征,拥有了辟邪的神通,后世渐渐演变为专门捉鬼的钟馗了。
二、终葵氏《左传·定四年》记载,“分康叔以殷民七族,有终葵氏。”在周武王伐纣灭商之后,将殷遗氏七族分给了卫国,终葵氏是这七族中之一,据说是一个专门制锥的家族。逐渐演变为钟馗。
三、仲傀钟馗的原型可能是商汤时期名叫“仲傀”的巫师。仲傀擅长祈雨,且“仲傀”与“钟馗”在发音上相似,可能在流传过程中被错记。
四、方相傩是一种原始的文化现象,盛行于商周时期。有学者认为钟馗与傩祭活动中的方相有渊源,方相是一种传说中的神祇或怪物的形象,常被用来驱除邪祟,钟馗可能是方相在民间信仰中的演变。
傩祭仪式
无论钟馗是何种起源,都是人们为了平安和驱邪避灾而塑造出来的神灵,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钟馗捉鬼风俗的形成历经千年,反映了华夏文化源远流长,并在不断的承袭中演变,变成了我们今天所见的钟馗,成为民间祈祥纳福的一种文化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