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蒙古帝国与元朝:平级还是从属?深度剖析历史谜团

蒙古帝国:草原雄鹰的崛起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13 世纪的蒙古帝国宛如一颗璀璨而又极具震撼力的流星,划过欧亚大陆的上空,留
蒙古帝国:草原雄鹰的崛起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13 世纪的蒙古帝国宛如一颗璀璨而又极具震撼力的流星,划过欧亚大陆的上空,留下了浓墨重彩且难以磨灭的一笔。它的崛起,堪称是一段充满传奇与奇迹的历程。

故事要从 12 世纪末的蒙古草原说起,那时的草原上,部落林立,宛如一盘散沙。克烈部、乃蛮部、蔑儿乞部、塔塔儿部等诸多部落各自为政,他们为了争夺有限的草场、牲畜以及人口,时常爆发激烈的冲突与战争。这些部落之间的混战,让草原百姓深陷于战争的苦难深渊之中,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因此陷入了停滞状态 。与此同时,北方强国金朝对蒙古诸部实行 “分而治之” 的策略,一方面扶持弱小部落对抗强大部落,另一方面还通过定期的 “减丁” 政策,残酷地屠杀蒙古青壮年,这无疑进一步加剧了蒙古诸部的困境与混乱,使得蒙古各部迫切渴望能有一位英雄人物出现,结束这种混乱不堪的局面,实现草原的统一。

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孛儿只斤・铁木真诞生了。铁木真出生于蒙古乞颜部贵族家庭,然而他的童年却充满了坎坷与磨难。9 岁时,他的父亲也速该被塔塔儿部诬陷毒害,乞颜部众瞬间离散,铁木真一家顿时陷入了困苦的绝境。但铁木真并没有被命运的残酷打倒,他凭借着自己坚强不屈的意志和卓越非凡的领导才能,踏上了复兴乞颜部的艰难征程。

铁木真先是与安达札木合结盟,借助札木合的势力击败了周边的一些小部落,逐渐在草原上崭露头角。但随着铁木真势力的不断壮大,他与札木合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凸显,最终两人反目成仇。在著名的十三翼之战中,铁木真虽然战败,但他在战斗中展现出的坚韧与智慧,反而赢得了更多部众的尊敬与追随,进一步增强了他在部落中的威望。此后,铁木真继续征战,先后征服了乃蛮部、克烈部等草原上的强大部落。1206 年,这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年份,铁木真终于完成了统一蒙古各部的伟大壮举。他在斡难河畔召开了盛大的忽里勒台大会,被各部推举为大汗,尊号 “成吉思汗”,大蒙古国由此正式建立 。

成吉思汗建立国家后,展现出了卓越的政治智慧和统治才能。他推行千户制,将百姓划分为 95 个千户,每个千户由万户长统一管理,这一制度极大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使得蒙古社会的组织性和凝聚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他还制定了札撒(法律),用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保障了社会的稳定,为蒙古帝国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大蒙古国建立后,成吉思汗并未满足于现状,他将目光投向了更为广阔的外部世界。凭借着蒙古军队强大的战斗力和他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蒙古军队开始了波澜壮阔的对外扩张征程。他们的第一个目标便是西辽,面对蒙古军队的强大攻势,西辽的军队很快便土崩瓦解,蒙古轻松占领了西辽的大部分地区,这为蒙古帝国向西亚和中亚的进一步扩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紧接着,成吉思汗将战略重点放在了西域地区。1219 - 1225 年,蒙古军队发动了对花剌子模的西征。在这场战争中,蒙古军队充分发挥了他们大规模分进合击的战术优势。花剌子模虽为中亚强国,但在蒙古军队灵活机动且猛烈的攻击下,显得不堪一击。拔都、哲别等将领率领蒙古军队一路横扫,先后攻克了不花剌、撒麻耳干、玉龙杰赤等众多城市,使得蒙古的势力范围深入到了中亚和西亚地区,大量的人口、财富和土地被纳入蒙古帝国的版图。在西征的同时,蒙古军队也对西夏和金国发动了攻击。尽管成吉思汗最终在对西夏的战争中去世,但西夏在蒙古的持续打击下,最终还是走向了灭亡。

成吉思汗去世后,按照他的遗嘱与蒙古的传统,由他的第三子窝阔台继承汗位。窝阔台汗继位后,继承了成吉思汗的扩张遗志,继续带领蒙古帝国开疆拓土。在对南宋的战争中,1235 年,他制定了大规模的南伐计划,兵分几路南下。南宋政权虽已失去北方大片领土,但在长江流域仍具备一定的防御力量,蒙古军队在进攻南宋的过程中,采用了稳扎稳打的战术,在四川、荆襄等地与南宋军队展开了激烈的鏖战,战争初期虽取得了一些胜利,但由于南宋军民的顽强抵抗,战争陷入了长期的僵持状态 。

在对欧洲方向,1236 - 1241 年,窝阔台汗派遣拔都、贵由、蒙哥等诸王率领大军西征,史称 “长子西征”。蒙古军队在拔都的率领下,首先征服了伏尔加河流域的保加尔人等部落,随后进入钦察草原,击败了钦察部的抵抗,继续西进,越过喀尔巴阡山,进入东欧。他们在东欧的作战迅猛无比,攻占了罗斯公国的多个城市,如莫斯科、基辅等,最远甚至到达了奥地利的多瑙河流域。这场西征让欧洲各国大为震惊,“黄祸” 一词开始在欧洲广泛流传。不过,由于 1241 年窝阔台汗去世,拔都得到通知回蒙古参加诸王大会,远征军在主力回撤过程中,对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等地的战斗行动有所减弱。

窝阔台汗去世后,经历了贵由汗的短暂统治,托雷之子蒙哥在 1251 年依靠拔都等诸王的支持继承汗位。蒙哥汗继位之初,首要任务便是整合内部势力,巩固汗位。他对国内一些可能威胁统治的势力进行了清理,尤其是针对窝阔台系和察合台系中对他即位不满的贵族,通过一系列政治手段打压他们。在稳定内部局势后,蒙哥汗继续推进蒙古帝国的扩张。他派旭烈兀西征,旭烈兀的西征军一路势如破竹,征服了众多地区,进一步扩大了蒙古帝国在西亚的影响力;蒙哥自己则亲征南宋,然而不幸的是,他在征战过程中去世。

至 1259 年蒙哥去世时,蒙古帝国已占据了包括漠北、华北、东北、西藏、西域、中亚、西亚、东欧等在内的辽阔地域,版图横跨欧亚大陆,成为了人类历史上疆域最为辽阔的帝国之一。其疆域之广,东至太平洋,西至地中海,北抵西伯利亚,南达波斯湾 。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蒙古的统治力量几乎无处不在,蒙古帝国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也达到了顶峰,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为强大的政治实体之一。

元朝的诞生:忽必烈的汉地新篇

1259 年,蒙哥汗在攻打南宋合州钓鱼城时,意外身亡,这一突发事件瞬间让蒙古帝国陷入了汗位争夺的巨大漩涡之中。蒙哥汗生前并未明确指定继承人,这使得他的两个弟弟忽必烈和阿里不哥都对汗位产生了强烈的渴望 。

忽必烈长期负责漠南汉地事务,他身边聚集了一大批汉族谋士,如刘秉忠、姚枢、许衡等,这些人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他们向忽必烈灌输了大量的中原文化和治国理念,使得忽必烈对汉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有了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并且他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方式和文化传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接纳态度,主张采用汉法治理国家 。阿里不哥则得到了蒙古本土守旧贵族的支持,他们秉持着传统的蒙古游牧习俗和观念,坚决反对改变蒙古旧有的制度和习俗,认为这是对蒙古传统的背叛 。

1260 年,忽必烈在开平抢先召开忽里勒台大会,在部分蒙古宗王和汉族世侯的支持下,宣布继承汗位。阿里不哥自然不肯善罢甘休,他随后在和林称汗,得到了众多蒙古传统贵族的拥护。双方各不相让,一场激烈的汗位争夺战就此爆发。在这场残酷的内战中,忽必烈充分发挥了自己在中原地区的资源优势和军事策略。他控制了华北地区,切断了从中原北运至草原的物资运输线,使得阿里不哥麾下的数十万铁骑陷入了 “食尽无水” 的绝境,战斗力大打折扣 。在军事指挥上,忽必烈凭借着对地形的熟悉以及当地汉兵的支持,多次成功击败阿里不哥的军队。1260 年,忽必烈在开平附近击败阿里不哥前锋;1261 年,又在昔木土湖取得关键性胜利,重创阿里不哥主力。经过数年的激战,1264 年,阿里不哥最终因众叛亲离、粮草断绝,无奈向忽必烈投降,忽必烈成功稳固了自己的汗位 。

忽必烈赢得汗位之争后,并没有满足于现状,他深知蒙古帝国传统的统治方式难以有效治理庞大的中原地区。于是,他决心进行一系列重大的改革,以实现对中原地区的长久统治。1271 年,忽必烈采纳刘秉忠的建议,依据《易经》中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改国号为 “大元” ,正式建立元朝,这标志着一个融合草原与农耕文明的崭新帝国的崛起。1272 年,忽必烈将都城迁至燕京,并改名为大都(今北京),大都作为元朝的政治中心,其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城内宫殿、官署、民居等建筑错落有致,充分展现了当时高超的城市规划和建筑技艺 。此后,元朝在忽必烈的领导下,继续推进统一全国的进程。1279 年,元朝军队在崖山海战中彻底击败南宋残余势力,陆秀夫背着南宋末帝赵昺跳海自尽,南宋灭亡,元朝最终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

元朝建立后,在政治上实行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制度。忽必烈借鉴了中原王朝的政治体制,建立了以中书省为核心的中央行政机构,中书省总领全国政务,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各项具体事务 。在地方上,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将全国划分为十个行省,行省长官由中央直接任命,行省之下依次设有路、府、州、县,这种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使得元朝的统治能够深入到全国各地,对后世中国的行政区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元朝还设立了宣政院,专门负责管理全国佛教事务和藏族地区的军政事务,这一举措标志着西藏地区正式纳入中国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之下,加强了中央与西藏地区的联系和统一 。

在经济方面,元朝统治者深知农业对于国家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因此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农业生产的政策。忽必烈设立劝农机构,派遣劝农使到各地督导农业生产,奖励垦荒,规定新开垦的荒地免税一定年限 。元朝还大力兴修水利工程,整治黄河、运河等重要水系,改善了农田灌溉条件,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元朝,棉花的种植得到广泛推广,逐渐成为重要的纺织原料,这不仅改变了人们的衣着习惯,也促进了棉纺织业的发展 。在手工业方面,元朝的纺织业、陶瓷业、冶金业等都取得了显著成就。元代的丝绸以其精美的工艺和绚丽的色彩闻名于世,棉布的生产也日益普及 。陶瓷业更是达到了新的高峰,青花瓷、白瓷等产品享誉世界,青花瓷以其独特的蓝色花纹和细腻的质地,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 。

元朝商业繁荣,城市经济逐渐兴起。大都、临安等城市成为重要的商业中心,商人和手工业者在城市中聚集,形成了繁荣的市集 。元朝政府实行重商政策,对许多重要商品采取专利垄断政策,或由国家直接经营,或将经营权转卖给商人,国家抽分其利 。元朝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 —— 钞作为主币来发行,中统元年(1260 年)十月,发行中统元宝交钞,简称中统宝钞或中统钞,纸币的发行便于商品交换和贸易往来,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在对外贸易方面,元朝通过 “丝绸之路” 和海上丝绸之路与外部世界建立了密切的联系。陆路方面,中西陆路 —— 丝绸之路上的商业贸易重新兴盛,不仅旧有的交通线再次畅通,还开辟了一些新商路 。海路贸易更是发达,元沿宋制,在南方一些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事务,泉州成为当时东方第一大港 。

在文化上,元朝呈现出多元融合的特点。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王朝,元朝吸收了各民族的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元代文化 。元朝时期,戏曲、杂剧等艺术形式开始兴起,关汉卿、白朴、马致远等杂剧作家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白朴的《墙头马上》、马致远的《汉宫秋》等,这些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生动的人物形象和精彩的剧情,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 。元朝的绘画、书法、雕刻等艺术也取得了显著成就,赵孟頫是元代著名的书画家,他的书法圆润清秀,绘画风格古朴典雅,对后世书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元朝统治者对各种宗教采取了宽容的政策,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都能在元朝境内自由传播和发展,不同宗教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影响,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

两者关系大揭秘:从统一到分裂

1259 年蒙哥汗的去世,无疑是蒙古帝国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它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引发了巨大的波澜,直接导致了蒙古帝国走向分裂,也深刻地改变了元朝与其他汗国之间的关系。

蒙哥汗在位时,凭借着他的威望与能力,勉强维持着蒙古帝国表面的统一与团结。然而,他的突然离世,使得汗位瞬间空缺,如同大厦失去了支柱,原本就潜藏在帝国内部的各种矛盾和冲突一下子爆发出来 。其中,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之间激烈的汗位争夺,成为了蒙古帝国分裂的导火索 。

忽必烈和阿里不哥各自拥兵自重,双方都宣称自己才是合法的大汗继承人,互不相让,最终兵戎相见。这场汗位争夺战,不仅让蒙古帝国内部陷入了混乱与动荡,也让其他汗国看到了独立的机会。在这场争斗中,四大汗国 —— 钦察汗国(金帐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和伊利汗国,各自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钦察汗国的别儿哥与阿里不哥关系密切,在一定程度上支持阿里不哥;察合台汗国和窝阔台汗国则对忽必烈的汉化政策心存疑虑,也倾向于支持阿里不哥 。只有伊利汗国的旭烈兀,由于与忽必烈关系较为亲近,选择支持忽必烈 。但这种支持更多是基于个人情感和家族关系,而非对元朝中央政权的完全认同 。

1264 年,忽必烈在这场长达数年的汗位争夺战中最终胜出,成功登上汗位。但此时的蒙古帝国,已经在这场内战中元气大伤,昔日的辉煌与统一已不复存在 。忽必烈虽然成为了大汗,但他的统治范围实际上主要局限于中原地区以及蒙古本土,而四大汗国则在各自的领地内逐渐走向独立 。

元朝建立后,在名义上,四大汗国仍然尊元朝为宗主国,承认元朝皇帝的大汗地位 。元朝皇帝也会对四大汗国的统治者进行册封,以显示其宗主国的权威 。例如,伊利汗国的历代君主都要接受元朝皇帝的册封,使用元朝颁发的印玺 。然而,在实际政治和军事事务中,四大汗国却拥有极大的自主权 。它们自行制定政策、管理领土、组建军队,几乎不受元朝的直接控制 。钦察汗国在东欧地区,凭借着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张领土,与周边国家和势力进行战争,建立起了自己独立的政治和军事体系 ;察合台汗国则在中亚地区,致力于发展自身的经济和文化,与当地的突厥部落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和政治格局 。

在经济上,四大汗国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立的经济体系 。它们与周边地区开展贸易往来,发展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不再完全依赖元朝的经济支持 。伊利汗国地处西亚,连接着东西方的贸易通道,通过丝绸之路与中国、欧洲进行贸易,积累了大量财富 ;钦察汗国则控制着东欧的贸易路线,与俄罗斯诸公国、北欧国家等进行贸易,成为了当时欧洲重要的贸易中心之一 。

文化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四大汗国与元朝之间的差异也越来越明显 。由于所处地区的文化背景不同,四大汗国逐渐接受了当地的文化和宗教,与元朝的文化发展方向渐行渐远 。钦察汗国的蒙古人逐渐突厥化,信仰伊斯兰教,其文化和风俗习惯也受到了突厥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的深刻影响 ;伊利汗国同样受到了波斯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的熏陶,在建筑、艺术、文学等方面,都展现出了浓厚的波斯风格和伊斯兰特色 。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元朝与蒙古帝国并非平级关系 。蒙古帝国是一个庞大的、统一的帝国,它在成吉思汗及其后继者的领导下,通过不断的扩张,建立起了横跨欧亚大陆的庞大版图 。而元朝则是蒙古帝国分裂后的一部分,是忽必烈在继承蒙古帝国部分领土和遗产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个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的封建王朝 。虽然元朝在名义上对四大汗国拥有宗主地位,但实际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四大汗国的独立性越来越强,元朝对它们的控制力也越来越弱 。

争议背后的历史回响

关于元朝与蒙古帝国关系的争议,在历史研究和大众认知中始终存在,其背后蕴含着复杂而多元的因素,这些因素深刻地反映了历史解读的多样性与丰富性 。

从历史观的角度来看,不同国家和民族有着各自独特的历史视角和价值取向 。在西方,一些学者受到欧洲中心论的影响,他们在研究蒙古历史时,往往更侧重于蒙古帝国对欧洲的冲击与影响,将蒙古帝国视为一个独立的、对欧洲历史进程产生重大改变的力量 。在这种观点下,元朝只是蒙古帝国在东方的一个分支,与其他汗国处于相对平等的地位,他们更强调蒙古帝国在欧亚大陆上的统一性和整体性,而对元朝在中国历史中的特殊地位和独特发展关注不足 。例如,一些西方历史著作在描述蒙古历史时,会将元朝与其他汗国放在同等篇幅进行叙述,着重展现蒙古帝国的西征以及对欧洲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而对元朝在中国的政治制度演变、文化融合等方面的内容则一笔带过 。

与之不同的是,中国传统的历史观强调正统性和连续性 。在中国历史的脉络中,元朝被视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是中国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阶段 。中国学者注重从中国历史的内部发展逻辑出发,研究元朝如何继承和发展了中原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传统,以及元朝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贡献 。从这一角度看,元朝虽然起源于蒙古帝国,但在忽必烈建立元朝后,通过一系列汉化改革,已经逐渐融入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成为中国历史的一部分 。例如,中国的历史教科书在讲述元朝历史时,会详细阐述元朝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民族融合等方面的内容,强调元朝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

研究角度的差异也是导致争议产生的重要原因 。历史学家们从不同的专业领域和研究方向出发,对元朝与蒙古帝国的关系有着不同的理解 。政治史研究者关注元朝与蒙古帝国在政治体制、权力结构、统治策略等方面的异同 。他们通过对元朝和蒙古帝国的政治制度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元朝在继承蒙古帝国传统的同时,也进行了大量的创新和变革 。元朝建立了以中书省为核心的中央行政机构,实行行省制度,这些制度既适应了中原地区的统治需要,又保留了蒙古帝国的一些特色 。而经济史研究者则侧重于探讨两者在经济模式、贸易往来、资源分配等方面的联系与区别 。他们发现,蒙古帝国时期,由于其疆域横跨欧亚大陆,东西方贸易得到了极大的促进,丝绸之路重新繁荣起来 。元朝建立后,在继承了蒙古帝国贸易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国内的商业经济,城市经济繁荣,纸币的广泛使用更是推动了商业的发展 。

文化背景的不同也使得人们对这一关系的理解产生了分歧 。蒙古文化是一种典型的草原游牧文化,强调勇猛、自由、团结等价值观,其传统的政治制度、社会组织和生活方式都与草原环境密切相关 。而中原文化则是一种以农耕文明为基础的文化,注重礼仪、秩序、家族观念等 。在蒙古帝国向元朝转变的过程中,两种文化发生了激烈的碰撞与融合 。一些深受蒙古传统文化影响的人,可能更强调元朝与蒙古帝国在文化上的传承性,认为元朝应该保持蒙古帝国的文化特色 。而一些深受中原文化熏陶的人,则更看重元朝在文化上的汉化和对中原文化的传承,认为元朝已经成为中原文化的一部分 。例如,在元朝的文化政策上,既有对蒙古传统宗教萨满教的尊崇,也有对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多种宗教的包容,同时还大力提倡儒家文化,设立科举制度,选拔人才 。这种多元文化的融合,使得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元朝与蒙古帝国的关系有着不同的解读 。

这些争议的存在,提醒着我们历史并非是单一、绝对的,而是多元且丰富的 。每一种观点都有其产生的背景和依据,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历史的真实 。我们应该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去看待这些争议,从多个角度去研究和理解历史,这样才能更加全面、深入地认识元朝与蒙古帝国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 。

评论列表

蓝白社
蓝白社 9
2025-09-25 05:31
西伯利亚分东、中、西三个地区,东西伯利亚山地以勒拿河以东为界,中西伯利亚高原以叶尼塞河以东为界,西伯利亚平原以乌拉尔山脉以东为界。
蓝白社
蓝白社 8
2025-09-25 05:31
连俄罗斯人都认为西伯利亚是中国领土,认为中国迟早都要收回去,很多俄国人都认为,乌拉尔山以西才是真正的俄国,乌拉尔山以东的广大地区,终将会被中国收回去。

DJQLZ 回复 10-05 12:14
俄罗斯现在的局面也是沙俄当年向西伯利亚扩张造成的,这导致持续耗费大量国力,分散减弱了向西扩张的力量,特别是北欧中北部这个方向,和西伯利亚一样人口稀少,还比西伯利亚气候暖和。

大雨淅淅 回复 DJQLZ 10-05 13:23
有道理

蓝白社
蓝白社 7
2025-09-25 05:32
元朝时期的北京政府,在西伯利亚地区,设立的行政编制叫做岭北行省,岭北行省在叶尼塞河流域,设立行政管辖,命名为谦州,叶尼塞河也有个中文名字叫做谦河。
蓝白社
蓝白社 6
2025-09-25 05:32
中国元朝,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元朝北京(当时叫做大都)时期,当时中国元朝的疆域面积,有两种说法,一个说法是440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前苏联的两倍,另一个说法是5000万平方公里,这相当于地球陆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元朝北京时期,中国的疆域面积,是世界历史上面积最大的国家,没有之一,是人类历史上亘古未有的大国。

大雨淅淅 回复 09-25 09:11
这个应该是包括了其他汗国

蓝白社
蓝白社 5
2025-09-25 05:32
元朝时期,岭北行省在叶尼塞河流域,设立行政管辖,命名为谦州,叶尼塞河也有个中文名字叫做谦河。
蓝白社
蓝白社 5
2025-09-25 05:32
以前有个网页,讨论明朝为什么没有继承元朝时期,那横跨欧亚的庞大疆域领土,反而重新缩变成汉国,上面天南海北的很多网民发评论,那些网民几乎无一例外,全都是批评谴责明朝,没有继承元朝时期,那横跨欧亚的庞大疆域领土,结果给了东欧俄罗斯人崛起难得的历史机遇,
蓝白社
蓝白社 5
2025-09-25 05:32
1917年沙俄灭亡后,其在亚洲的侵略势力,一时间大减,外蒙古当局随后与北京接触,决定撤销1911年的分裂独立,重新回归中国的版图,1918年北京,派遣一个干部团和一支五千人的军队,前往外蒙古地区就职、驻扎,1919年北京,又派遣徐树铮和一支六千人的军队,前往外蒙古地区,和上一次那支五千人的军队会合,形成一支一万人规模的军队,驻扎在外蒙古首府库伦城(乌兰巴托)。
蓝白社
蓝白社 2
2025-09-25 05:31
俄罗斯人是欧洲人,它们的土地在欧洲,亚洲没有它们的土地。
蓝白社
蓝白社 1
2025-09-25 05:32
1920年,陈毅到外蒙古库伦(乌兰巴托)视察,当他得知,当时外蒙古分裂组织,蒙古人民革命党和其三巨头:苏赫巴托尔,乔巴山,泽登巴尔,全都外逃往苏联,陈毅特别强调说,绝对不能允许它们再回到外蒙古地区。

大雨淅淅 回复 09-25 09:12
有这个事

铁军
铁军 1
2025-09-26 13:43
讲的挺清楚。

大雨淅淅 回复 09-26 14:09
谢谢

DJQLZ
DJQLZ
2025-10-05 12:06
明都没把元灭掉,怎么继承元朝领土?北元和后来改国号的黄金家族蒙古最后还是被后金(清)灭的,但清把西伯利亚都签约割让给沙俄了,后来灭清的朝代也没办法用和平手段继承那里了。

大雨淅淅 回复 10-05 13:23
清朝没有民族概念,防汉人太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