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假出游,饱览祖国大好河山之际,参观古代建筑是必不可少的行程。了解中国古建筑的特点,有助于更好地欣赏这些文化瑰宝。
与西方人偏爱石头不同,中国人更喜欢用木头建造房屋。这与中国丰富的森林资源有关,木材易于获取和加工,建房速度更快。
更重要的是,木头象征着生长,赋予建筑美好的寓意。
古建筑结构的三种方案假设一位古人想要建造房屋,他会如何利用木材呢?他可能会尝试以下几种方案:
方案一:井干式这种方案是用大量的木头横竖交叠,如同堆积木般搭建房屋。然而,这种方法耗费木材巨大,成本过高,难以实现。
即使大自然慷慨馈赠,过度消耗资源也非长久之计。
方案二:穿斗式此方案先立起几根柱子,再穿插横木,最后覆盖屋顶。虽然比第一种方案节省材料,但屋内遍布柱子,空间狭小,居住体验不佳。
方案三:抬梁式这种方案同样先立柱子,但不同的是,它在柱子上搭建横梁,再于横梁之上构建屋顶。抬梁式结构空间宽敞,更符合中国人对宽敞住宅的追求,因此成为中国大型古建筑结构的首选。
抬梁式结构也因其形似抬举梁木而得名。
中国古建筑结构的演变与发展以上三种结构代表了中国古建筑结构演变的三个阶段,井干式结构原始而简单,穿斗式结构更为成熟,而抬梁式结构则更为先进和实用。 这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工匠的智慧和创造力,他们不断探索和改进建筑技术,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古建筑体系。
中国古建筑的木构之美,不仅在于其精巧的结构和美观的造型,更在于其蕴含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木头作为一种天然材料,赋予了建筑生命力,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通过了解古建筑的结构和建造方式,我们能够更深刻地 appreciate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感受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如何建造出一座典型的中国式古建筑。
一、夯土筑基建造房屋的第一步是夯实地基。用夯土的方法,将泥土反复夯打,形成坚实的土台。
为了美观和保护,土台外围砌上了砖块,形成台基。台基上放置着石墩,用于支撑柱子并隔绝地汽,这些石墩被称为“柱础”。
夯土台基这种建造方式在汉朝前后较为常见,后期台基的建造方式则更加复杂。
二、搭建木框架地基建成后,开始搭建房屋的木框架。房屋的大门一般位于南面正中,这一面被称为“面宽”或“面阔”。
与其垂直的方向叫做“进深”。首先,在房屋的进深方向上立起几根粗壮的柱子,用于承受整栋房屋的重量。
在柱子上方架设梁,梁上再叠加梁,形成抬梁式结构。在梁的支撑结构中,还有一些较短的柱子,形状类似倭瓜,被称为“瓜柱”。将这样的木架结构复制多份,并用横向的“枋”连接起来,形成稳固的框架。在每排柱子的顶端架设长长的木头,称为“檩”,用来确定屋顶的形状。最顶端的檩条地位特殊,被称为“脊檩”或“栋梁”。“栋梁之材”比喻非常重要的人才,这与房屋结构中栋梁的重要地位息息相关。在檩条上铺设许多细木条,称为“椽”,以便于铺设瓦片。至此,房屋的木框架搭建完成。“梁上君子”的由来也与这种木结构有关,因为除了梁之外,小偷几乎没有其他可以藏身的地方。
三、屋顶与墙体在屋顶框架上铺设板瓦和瓦片,并在柱子之间砌筑泥土或砖墙。这一过程较为复杂,此处略去详细描述。
四、墙倒屋不塌通过上述步骤,一座典型的中国式古建筑便完成了。通过改变墙体的位置,可以建造出不同外观的房屋,但其内部的木框架结构是相同的。
在中国古建筑中,墙体并非主要承重结构,其主要功能是防火、防盗和分隔空间。房屋的承重主要依靠柱子和梁架结构,即使地震导致墙体倒塌,只要柱子仍然屹立,房屋就不会倒塌。
这就是中国古建筑“墙倒屋不塌”的特点。
房屋建造过程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智慧和精妙的结构设计。抬梁式结构以及“墙倒屋不塌”的特点,体现了中国古代工匠对力学和结构的深刻理解,也反映了中国传统建筑注重实用性和稳定性的特点。
这种建筑理念和技术,至今仍对现代建筑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屋檐的难题与斗拱的诞生
居住在新房遇到了一个难题:屋檐太短,雨天容易淋湿。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加长了屋檐,却又担心屋檐会因负重过大而坍塌。
经过反复的思考和研究,发明了一个巧妙的装置——斗拱。斗拱由多个“斗”和“拱”形木块组合而成,层层叠加,形似“叠罗汉”。
这个看似简单的结构,却蕴含着中国古代工匠的智慧。斗拱的发明,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并在之后的各个朝代的建筑中得到广泛应用。它不仅能够支撑屋檐的重量,还能将屋檐向外延伸,有效地遮风挡雨。
斗拱的演变与昂的出现
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现一层层搭建斗拱不够灵活,于是对其进行了改进,发明了“昂”。昂是一种向上翘起的构件,可以灵活地调节屋檐伸出的长度,使得屋檐更加美观实用。
我们今天在参观古建筑时,经常可以看到屋檐下排列整齐的“尖尖”,它们就是昂。
斗拱大小与建筑年代的关联
如何一眼识别古建筑的年代?提供了一个小技巧:观察斗拱的大小。隋唐时期,国力强盛,建筑风格追求气势磅礴,当时的斗拱体量巨大,几乎与柱子等高。
而到了宋代以后,随着建筑技术的进步,建筑风格趋向精巧,斗拱的尺寸也逐渐缩小。到了清代,斗拱变得非常小巧,如同花边装饰一般,例如在故宫的建筑中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种变化。
标准配置的中国古建筑
经过一番努力,终于建造了一座标准配置的中国古建筑。然而,并不满足于此,认为这仅仅是一个基础,还需要进一步的装饰和美化。
标准配置的中国古建筑只是改造的第一步,他表示将在未来继续探索如何打造更加精美的中国古建筑。从斗拱的起源和演变,我们不仅能看到中国古代工匠的智慧结晶,还能感受到中国建筑艺术的魅力。
斗拱这一看似简单的结构,承载着中国建筑的历史和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