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艺术“北非野牛”

和平守旺者 2024-02-01 15:24:51
1941年时,德军在感受了“野牛”自行火炮的好处之后,便深深地爱上了这种装备,奈何“野牛”只是一款临时拼凑的、带有浓浓实验意味的自行火炮,有机动性差、重心过高等问题;在“野牛”投入生产之时,技术部门也展开了新的“野牛”Ⅱ型自行火炮的研制鉴于“野牛”的采用的是一号轻型坦克的底盘作为载具,技术部门决定采用尺寸更大的二号坦克底盘来搭载火炮。按照计划,火力上还是装备一门150毫米SIG 33重步兵炮,这种重炮炮弹威力巨大,能够轻易地粉碎土木工事,缺点就是射程太近,只有不到五千米为了更好地容纳下火炮,车体尺寸稍有增加,负重轮也增加了一对。最初的实验型依然和“野牛”一样,直接将火炮放在底盘上,结果实验中因为重心太高,巨大的后坐力把自己推翻了。之后将火炮轮子去掉,直接把炮架摆在底盘的地板上,这样火炮实际上相当于是半埋状态。火炮的左前方是驾驶员,其他的几名成员都在中部敞开的战斗室内,刮风下雨的时候只能以帆布遮挡。 1941年年底,“野牛”Ⅱ开始生产,到次年2月总共有12辆被生产出来。火炮全重16吨,150毫米重步兵炮前有一层薄薄的防盾,火炮最大仰角75°,最大射程4700米,采用4人制车组,一名驾驶员,2名炮手和一名车长。 1942年这12辆“野牛”Ⅱ都被运往北非利比亚战场,用于与英军的战斗。实战中“野牛”Ⅱ暴露出许多的问题,其中最大的就是以二号坦克的底盘肩负150毫米重炮,负担实在是太大;战斗中德军原本就缺少火力,许多武器装备没有成功的横渡地中海就被英军截杀了,而意大利军队作为北非战场的开辟者,并不能做一个好帮手,因此这12辆“野牛”的担子很重。战斗中,“野牛”Ⅱ被编入707和708重步兵炮连,因为射程较近,往往顶在战线的背后提供火力支援。全部自行火炮从没有一起上过战线,而是差不多一半作战,另一半作为备用零件拆解下来用于维修,原本就是小车扛大炮,战场上又需要各处奔走救火,体态娇小的二号底盘经常爆出机械故障,远渡重洋运输零配件又是一件十分麻烦的事情,之后德国就再也没有生产“野牛”Ⅱ了,北非战场的12辆一直被拆来拆去的坚持到了1943年春天,据说英军曾在一处废弃仓库里发现了6辆零件状态的“野牛”Ⅱ,还有报告说第一次中东战争时埃及军队使用了一辆,那应该是搜集的零配件攒出来的。

0 阅读:675
和平守旺者

和平守旺者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