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诗的故乡 中国是诗的国度,而老家河南,拥有历史最为悠久、影响最为广泛的诗歌传统。 大河奔流,嵩岳巍峨。 中原沃土,孕育诗歌文化 河南是中华诗歌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中国最古老的诗歌就诞生在中原大地。 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三分之一的作品出自河南。 《周南·关雎》《鄘风·载驰》《郑风·将仲子》《卫风·氓》等世代传诵的诗篇,都描摹着河南的彼岸。 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 《诗经》是一条悠长的文化之河。 其间展露的现实主义诗歌精神和“赋比兴”等艺术手法,垂范后世,构成了我国古代诗歌最具特色的文化内涵。 河南,不仅标记了诗的源头,也流转在每个时代的诗情画意之中。 魏晋时期,诗歌创作兴盛。 “建安七子”中的阮瑀、应玚均为河南诗人,参与了“建安风骨”的塑造;出生在河南杞县的才女蔡文姬,以《胡笳十八拍》成就诗名;“竹林七贤”中的阮籍、向秀、阮咸、山涛四位河南名士,在肆意酣畅的竹林对饮中,将一代诗风改写为清峻模样;创作了“永明体”的陈郡谢朓,则以平仄对仗、音韵和谐的山水诗,开创了我国近体诗的先河。 到了唐代,中国诗歌发展进入鼎盛时期,中原诗坛涌现了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杜审言、刘希夷,盛唐崔颢、王湾、杜甫,中唐韩愈、白居易、元稹、刘禹锡、李贺,晚唐李商隐等众多著名诗人。 据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葛景春统计,在《全唐诗》2200多名诗人中,属中原河南籍的有350多人,约占唐代作家总量的六分之一,可见中原地区的诗歌文化之繁盛。 诗在河洛,词在汴京。 宋词的出现,让河南又一次在诗歌领域抢占高光时刻。或是清新绮丽,或是恢弘雄放,诗意与词韵妆点了让后人津津乐道的北宋东京梦华,而南宋岳飞,则以一首《满江红》,让词坛的爱国主义旋律响彻云端。 从诗三百到汉乐府,从唐诗的风骨到宋词的声律,如果在中国诗歌史的序列中寻找河南印记,那这一整条文化脉络都将熠熠生辉。 以诗为引,遍寻河南风物 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核心地带,中原人文荟萃、诗意纵横,令无数文人墨客心驰神往。 “八方风雨会中州”,许多诗人诞生在河南,更多诗人曾到河南游历,他们在诗歌领域创造了一座又一座的高峰,也将河南的山水景色、风土人情加以摹写。以诗为引,追随诗人的足迹,就能穿越三千载的历史风烟,回望中原历史、遍寻河南风物。 水是生命之源,滋润着诗的萌发。 自古以来,人们就依水而生、逐水而居。 河水或碧波荡漾,或奔腾浩渺,如一汪灵感之泉,激励着诗人们的笔锋,承载着历史的浪潮。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淇水滺滺,桧楫松舟”“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曾出现在《诗经》中的淇河,自河南鹤壁流过。转眼千年,世间物事几经更迭,而它依旧美丽如初,仿佛仍回响着先民的吟唱。 蜿蜒千里的黄河,是古代诗歌的常客。 李白在洛阳写下“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嵩山长吟“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黄河的壮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河南的名山大川,给予了古代诗人无限遐想。 同样是嵩山,在杜牧眼中,是“嵩山高万尺,洛水流千秋”;在陈羽笔下,是“嵩山归路绕天坛,雪影松声满谷寒”;在梅尧臣看来,是“翠柏深古坛,丹霞留迥壑”。 我们频频从诗歌中沐浴中原的山川之美,也能在其间领略到河南的城市底蕴。 位列八大古都的郑汴洛,在诗歌中留下了“仆射陂头疏雨歇,夕阳山映夕阳楼”的绮丽风光、“琪树明霞五凤楼,夷门自古帝王州”的古都盛况,与“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的风雅情趣。 剪不断诗歌情愫,道不尽中原风骨。 不知多少诗词歌赋,镌刻了中原文化的独特烙印,让诗意悄然融入河南的人文血脉之中。 诗意地栖居,让诗歌走进生活 诗以言志,歌以咏怀。 何以为中?诗在中原。 河南千年沉淀下的光辉诗篇,每一字都是“诗”的气韵,每一句都是“中”的底蕴。 诗歌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河南的一面镜子,映照着中原人的生命底色。 古人云:“诗者,天地之心也。” 诗歌并没有许多人想象中的那么不可亲近,相反,它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只要用诗的眼光去看待世间的刚与柔、雄与秀、实与虚,就能发现,诗不在未知的远方,而在寻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不在于高超的艺术手法,而在于其中蕴藏的人生境界。 诗歌赋予生活以美感。 在快节奏的当下,让诗歌走进我们的生活,诗意地栖居,用诗记录我们的情感、思考和状态,无疑是安顿心灵的最好方式。我们更能借此深化对自己内心世界的认知,达成与风雅生活方式的衔接,实现对古老诗歌传统的继承。 大河奔流五千年,诗意璀璨满中原。
河南诗的故乡 中国是诗的国度,而老家河南,拥有历史最为悠久、影响最为广泛的诗歌
希明谈文化
2024-02-20 20:33:47
4
阅读: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