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病圣药鱼腥草之认识鱼腥草
虽然很多中药都有别名,但是鱼腥草的名字由来很有意思。在宋代以前,鱼腥草一直称作“蕺”(jí)。在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南朝陶弘景集《本草经集注》、唐苏敬等《新修本草》、五代韩保升《蜀本草》都沿用此名称。至宋代,王介《履巉岩本草》作鱼腥草、紫背鱼腥草。到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称蕺、鱼腥草。清代,据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考证,蕺,又称鱼腥草、侧耳根。
本药之所以叫鱼腥草,是因为其新鲜茎叶中有一股强烈的鱼腥气而得名,其实此药阴干后,不但没有腥气,而且微有芳香。在加水煎汁时,能发出一种类似肉桂的香气,煎出的药汁如淡淡的红茶,仔细品尝,也有类似红茶的味道,芳香中略有涩味,并没有腥臭味。
在民间,此药还有很多别名,如猪鼻孔,这是因其初生的嫩叶卷曲成猪的鼻孔状而得名。还有些地方称其为折耳根,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各地有不同的说法和写法,比如紫儿根、截儿根、侧耳根……这就表明,紫儿、截儿、侧耳、折耳,都是某个字的讹变。其实这个字就是蕺。虽然今天字典里它读jí,但古音是读zhi或者ze的,老百姓念的时候加个儿化音,就变成“折耳”了。要较真的话,应该写成“蕺儿根”才对。
鱼腥草是三白草科植物蕺菜的干燥地上部分。在夏季茎叶茂盛、花穗多时采割,除去杂质,晒干。野生于阴湿或水边低地,喜温暖潮湿环境,忌干旱,耐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