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王光美因病去世。临终前,她突然向女儿刘亭抱拳作揖,虚弱地说:“女儿,拜托了!”女儿哭着说:“妈妈,您这样,我受不起啊……” 在一次庄重而热烈的“幸福工程”募捐慈善晚宴上,尽管王光美女士因健康原因未能亲自出席,但她的精神与善举却成为了整个晚宴的灵魂焦点,使她成为了无形的主角。 时光回溯至十年前,“幸福工程”——这个旨在援助贫困母亲的公益项目面临着严重的资金困境。 王光美,这位承载着坚韧与仁爱的女性,作为前国家主席刘少奇的遗孀以及“幸福工程”组委会主任,毅然决定将家传珍品委托拍卖,所得款项超过五十万元,悉数捐献给“幸福工程”,此举犹如一股暖流注入了项目的核心,使其得以延续并逐渐成为中国公益事业中最成功的案例之一。 晚宴之上,王光美的女儿刘亭向大家揭示了一个细节:家中电话总是处于忙碌状态,实际上是因为母亲几乎将电话变成了“幸福工程”的热线,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即使自身曾因肿瘤转移接受过大型手术,身体健康状况欠佳的情况下,王光美依然坚持满腔热忱地为“幸福工程”奔波劳碌。 直至近年来,在医生与家人的再三劝阻下,她才适当减轻了工作强度,但对项目的关注与支持从未减少半分。 在这场名为“《母亲•中国》神州风采幸福工程慈善晚宴”的活动中,王光美亲笔题写的“布德行善 奉献爱心”拍出了20万元的高价,成为当晚竞拍的第一名。 同时,“幸福工程形象大使”马艳丽捐赠的三件物品也拍得了近25万元善款。晚会尾声,韦唯、蔡国庆等人带领全场嘉宾以一首《爱的奉献》向所有关心和支持“幸福工程”的人士表达了敬意。 王光美,1921年9月生于北平,是我国第一代原子物理学硕士,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事局局长,现为全国政协委员。 她在出任“幸福工程”组委会主任后,多次深入贫困地区,为贫困母亲及其家庭送去关爱与温暖。 始于1995年2月28日的“幸福工程”,由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中国计划生育协会、中国人口报社共同发起,其独特的运作模式借鉴了孟加拉国小额扶贫贷款经验,结合中国国情,以更高效的方式帮助贫困母亲改善生活。 据“幸福工程”年度报告显示,截至2005年底,该项目已覆盖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设立389个项目点,累计投资3.1亿元,直接救助贫困母亲及家庭达到15.4万户,惠及人口多达69.5万人。 此外,还为众多贫困母亲提供了健康检查服务,治疗妇科疾病,并免费发放了大量药品和医疗器材。 在春寒料峭的早春时节,王光美拖着病弱之躯,踏上了前往西部贫困山区的路途。 那里的母亲们饱受困苦,期盼着希望的光芒照亮生活。 王光美深知,每一个微笑背后都可能隐藏着一份沉重的生活压力,每一份援助都是对一个家庭命运的改变。 她坚定的眼神里充满了决心,仿佛在告诉世界,无论身体如何疲惫,都无法阻挡她播撒爱心的步伐。 抵达贫困山村后,王光美不仅带来了“幸福工程”的资助金,更是带来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技术培训。 她亲自走访每一户受助家庭,手把手教导妇女们如何利用小额信贷发展生产,鼓励她们勇敢追求知识和技能,自力更生。 她时常握住那些粗糙的手,倾听她们的故事,用自己的经历给予她们力量和勇气。 随着时间推移,王光美的事迹激励着更多人投身到公益事业之中。 她的女儿刘亭继承了母亲的大爱精神,接过了传播“幸福工程”的火炬,让这份爱的力量薪火相传。 社会各界的有识之士亦纷纷响应,通过各种方式支持“幸福工程”,让这份源自母亲般的关爱如涓涓细流般汇成江海,滋养着广袤大地上的贫瘠土壤。 岁月流转,王光美的身影虽日渐消瘦,但她的精神却愈发熠熠生辉。 她在病榻之上仍心系“幸福工程”,密切关注着每一个项目的进展,每一次数据的增长都令她欣慰不已。 她的一生,就像是一部厚重的小说,一页页记录着她对“幸福工程”的坚守与付出,展现着一位女性超越自我、奉献社会的伟大情怀。 在夕阳的余晖中,王光美的故事并没有因为生命的终止而落幕,反而以一种更为深远的方式传承下去。 她的名字镌刻在“幸福工程”的丰碑之上,她的精神如同一颗永不熄灭的星辰,照亮了无数贫困母亲走出困境的道路,同时也为中国公益事业的发展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充满温情的画卷。
2006年,王光美因病去世。临终前,她突然向女儿刘亭抱拳作揖,虚弱地说:“女儿,
红色的史纪
2024-03-04 19:32:49
0
阅读: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