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1年,金圣叹临刑之际,凑到刽子手耳边小声说:“一会儿你先砍我,我身上的200两银票就都归你!”果然,手起刀落后,从他耳朵里滚出来两个纸团,刽子手捡起来一看,却哭笑不得! 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金圣叹,这位清初的奇才,以他独树一帜的才华和反抗精神,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的故事,是一曲高潮迭起、跌宕起伏的历史交响曲,展现了一个才子在乱世中的坚持与反抗。 金圣叹,原名张采,生于明朝万历年间的一个地主家庭。命运之神对他既宠爱又苛刻,他九岁孤苦伶仃地踏进了求学的殿堂。书籍成了他的慰藉,尤其是《水浒传》,激发了他早年的文学兴趣。他对书中人物的点评,充满了独到见解,尤其是他将评论的矛头对准了时政,借古讽今,鞭辟入里,赢得了“大怪杰”、“十七世纪伟大的印象主义批判家”的称号。 然而,他的才华和直言不讳的性格,也为他带来了麻烦。年仅十五岁的他,因为一次大胆的考试作答,触怒了保守的考官,失去了继续深造的机会。 满清入关之后,金圣叹选择了一条与世无争的道路。他拒绝入朝为官,而是将自己的生命投入到学术和文学创作之中。他的作品充满了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与对朝政不公的犀利批判。尤其在1660年,当地官吏任维初的暴政,更是让金圣叹看到了社会黑暗的一面,他不能容忍这种残忍与不公,于是联合其他文人公开要求罢免任维初。 然而,他们的行动被视作对清朝统治的挑战,触动了朝廷的敏感神经。金圣叹与其他文人因此遭到了严厉的打击,他们的命运由此改变,陷入了深不可测的深渊。 金圣叹面对死亡的态度,既显得无奈又充满了挑衅。他在最后的日子里,仍旧保持着他特有的幽默感。 而临刑前,他向刽子手的那一句话,“一会儿你先砍我,我身上的200两银票就都归你”,不仅是对生死豁达的展现,更是对整个社会的讽刺。 行刑的那一天,金圣叹被带上了刑场。阳光下,他平静地站着,目光淡然地扫过围观的人群。他的内心早已超脱,对即将到来的死亡,他没有丝毫的恐惧。就在刽子手举起屠刀的那一刻,金圣叹微微一笑,好似在对整个世界说再见。刀光闪过,一切尘埃落定。然而,当两个纸团从他耳朵里滚出来时,围观的人群哗然。刽子手捡起纸团,揭开一看,只见上面赫然写着两个字:“好疼”。 这最后的两个字,如同金圣叹一生的缩影,既表达了对生命最终归宿的幽默接受,也映射了他对世界的无奈与嘲讽。金圣叹,这位清初的奇才,以他独特的方式完成了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幕。他的一生,充满了挑战与反抗,即使在面对死亡时,他也以一种独到的方式,留给了世人深刻的印象。 金圣叹的生命轨迹,是那个时代下最为光辉的篇章之一。生于明朝末年,成长在动荡的乱世中,他早年失去双亲,家境贫寒,但他不曾因此沉沦。他沉浸在书海中,以独特的见解和锐利的笔触,点评《水浒传》,并不避讳地批判时政,借古喻今。他的才华与胆识,早已超越了他所处的时代。 然而,正是这种不畏权贵,敢于直言的性格,为他带来了无尽的麻烦。他因年少轻狂的考试作答而受到严厉的惩罚,失去了功名的机会。但这并未能够压抑他心中那股不服输的倔强。相反,他更加专注于文学创作,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成为后世无数文人墨客所仰慕的对象。 清朝初年,面对满清的铁蹄入侵,他选择了一条与世无争的道路,拒绝入朝为官,专心致志于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社会不公的批判和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展现了他深厚的人文关怀和强烈的正义感。
1661年,金圣叹临刑之际,凑到刽子手耳边小声说:“一会儿你先砍我,我身上的20
烟寒若雨话秋风
2024-03-14 14:39:12
0
阅读: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