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钱学森在96岁寿宴上,看到角落里一个白发老太太,上前握着对方的手问道:“您现在几个孩子啦?”没想到,老太太的回答,让钱学森瞬间泪流满面。 在时光的长河中,李佩先生的身影如同一座静静矗立的灯塔,她的故事随着时间的波纹泛起层层涟漪。 2007年,步入鲐背之年的钱学森,在其96岁寿宴上,瞥见角落里一抹熟悉的白发,那是李佩先生,他关切地询问:“您现在有几个孩子啊?” 未曾料到,李佩的回答触动了钱学森内心深处,泪水在他的眼眶中闪烁,似乎看到了历史长河中那些难以忘却的片段。 进入人生第九十九个春秋,李佩的记忆力逐渐衰退,犹如一台老旧的电脑硬盘,存储空间日益缩小。 她会在一个月内重复支付保姆三次工资,也会抱怨如今电视节目的浅薄,怀念过去的熟面孔。 在她那略显局促却充满故事的客厅里,一张腿都有点歪斜的灰色布沙发,见证了半个世纪以来诸多科学巨擘的来访,从钱学森、钱三强、周培源到后来的白春礼、朱清时、饶毅、施一公……无论是显赫的大人物还是普通访客,一旦客厅拥挤起来,都会平等对待,即使是高级官员也不例外,大家共同围坐在小马扎上。 李佩一生都在与时间赛跑,70多岁自学电脑,近80岁依然活跃在讲台上为博士生授课。 即使步入晚年,她仍一手创办了早于央视“百家讲坛”的“中关村大讲坛”,吸引了无数精英学者登坛讲学。 不知凡几的中科院老科学家皆曾受教于她,以至于在香港等地,只需提及“中关村的李佩先生”,包裹就会准确无误地送到她手中。 她身后强大的人脉网络和高规格的“邮差”团队,不禁让人感叹万分。 在钱学森的追悼会上,李佩身着长长的白围巾,沿着专门为院士铺设的通道缓缓走过,她的分量在所有人的心中比院士还要重。 坐落在中关村科源社区的“特楼”里,13、14、15号楼犹如一座科学殿堂,曾孕育了包括钱学森、郭永怀在内的众多新中国现代科学事业的开创者。 李佩先生在这幢经历了六十年风雨洗礼的居所里,独自坚守着那段渐行渐远的历史。 郭永怀与李佩夫妇应钱学森之邀,携手从美国康奈尔大学回到了祖国。 回国后,郭永怀在力学研究所担当重任,李佩则在中科院从事外事工作。 直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郭永怀兴奋地举杯庆祝,李佩才真正明白丈夫为之奋斗的目标。 悲剧在1968年降临,郭永怀在青海试验基地为了中国第一颗导弹热核武器的研制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飞机失事的消息传来,李佩在极度震惊中保持了超乎常人的冷静,追悼会上,她形单影只,忍受着前所未有的孤独与猜忌。 郭永怀离世后仅仅22天,中国第一颗热核导弹试验取得成功。 他们的女儿郭芹,那时只能用钢琴弹奏《红灯记》中李铁梅的英勇旋律,以此寄托对父亲的思念。 不久,李佩将郭永怀的骨灰迁至中科院力学所内的郭永怀塑像之下,自此相伴永久。 在接下来的数十年里,李佩从未过多提及“老郭的死”,无人能知她内心究竟承受了多少煎熬。 唯有那阳台边长久的凝望,透露出她深藏的哀思。 更大生活波折发生在90年代,李佩唯一的女儿郭芹也因病去世。 她没有在人前流下一滴眼泪,只是默默地珍藏着女儿幼时的布娃娃。 几天后,这位近八旬的老人如常般,肩扛着收录机,走进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课堂,用沙哑的声音继续为博士生们教授英语。 “生活就是一种永恒的沉重的努力”,这句话出自米兰·昆德拉的名言,恰如其分地诠释了李佩先生的生活态度。 1999年,她出席人民大会堂,目睹国家向包括郭永怀在内的23位科学家颁发“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这份沉甸甸的荣誉,李佩先生并未久留。 四年后,她委托朋友将这枚纯金铸就、重达515克的奖章悄然放入行李箱,捐赠给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时任校长朱清时深受感动。 李佩的人生舞台上,无论是金钱还是年龄,都不过是转瞬即逝的数字。 她曾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求学于西南联大,又作为代表参加过巴黎的世界工联大会和世界妇女大会。 她与郭永怀毅然舍弃了美国优渥的生活,踏上回国之路。 这位历经沧桑的女性,总是走在时代的边缘,甚至冒着极大的风险,为中国科学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2007年,钱学森在96岁寿宴上,看到角落里一个白发老太太,上前握着对方的手问道
红色的史纪
2024-03-29 19:04:57
0
阅读: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