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毛主席结束了对苏联的访问并返回中国。驶过壮丽的贝加尔湖时,他情绪激动

红色的史纪 2024-04-07 20:07:12

1950年,毛主席结束了对苏联的访问并返回中国。驶过壮丽的贝加尔湖时,他情绪激动地对随行人员说:“记住,这里曾是我国的领土。这就是我们汉朝的苏武放羊的地方!”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主席结束对苏联的国事访问,踏上归国的旅途。   当列车穿越广袤的西伯利亚,途经那片波光粼粼的贝加尔湖畔时,这位伟人的内心涌动着复杂的情感。   面对着深邃如镜的湖面,毛泽东主席向身边的工作人员感慨万分:“诸位,切记此处,这曾是我们华夏大地的一部分,正是汉代名臣苏武持节牧羊之地啊!”   车厢内,毛泽东询问时任中央政治研究室主任陈伯达关于这片土地的历史渊源。   然而,陈伯达的回答未能满足毛泽东探寻历史深度的愿望,只提及这里是布利亚特蒙古自治共和国,首府乌兰乌德。   毛泽东脸色微变,显然对于这样的答复并不满意,他再次强调自己想知道的是这片土地在历史上的归属。   在火车停靠伊尔库茨克车站之际,按照礼宾安排,苏方热情邀请毛泽东同志下车稍作休憩。   然而,不同于之前的每一站,毛泽东罕见地拒绝了这一提议,坚持命令车队继续前行。   他神情严肃,挥手下令列车立刻启动,众人面面相觑,不明其意。   直到毛泽东再度追问陈伯达,语重心长地指出:“此地历史上名为乌金斯克,曾属于我国领土,这里的人民多为蒙古族,亦有汉族同胞,更是当年苏武坚守气节,矢志不渝的牧羊之地。”   提到苏武,那段流传千古的故事在毛泽东的话语间仿佛再现——公元前100年,苏武作为汉武帝的使节出使匈奴,却因故被扣留,在北海(今贝加尔湖一带)艰难牧羊,历经十九载苦寒而不失节操,终归汉土。   列车轰鸣,铁轨上烙印着一段沉重的历史痕迹,随着毛泽东主席乘坐的专列缓缓驶过贝加尔湖,时光仿佛回溯到两千多年前的那个遥远年代。   毛泽东倚窗而立,凝望着窗外那片湛蓝的湖水,思绪跨越时空,眼前浮现的不仅仅是自然景观的壮美,更有那曾在这片土地上坚韧生存、不辱使命的古代忠臣——苏武。   车内的气氛因毛泽东的一番话变得庄重起来,他质询陈伯达的那一刻,空气似乎凝固了。   当陈伯达未能给出满意的答案时,毛泽东内心的激荡难以抑制,那是一种强烈的民族情感与历史责任感的交织。   他站立起来,声音中蕴含着力量,责问之中饱含期待,期望唤起全体同行者乃至整个中华民族对历史疆域的认知与尊重。   “乌金斯克,”毛泽东的声音回荡在车厢内,犹如一把锤子重重敲击在每个人的心头,“它曾是中国的土地,我们的祖先在这里耕耘生活,苏武在这里坚守汉家的气节,他的事迹象征着我们民族坚贞不屈的精神。今天,虽然这里已非我国管辖,但我们不能忘记这段历史,不能忘记那些捍卫国家尊严的先贤们。”   在这个特殊的时刻,毛泽东选择不按原定计划下车休息,而是命令列车继续行驶,这是一种不动声色却又震撼人心的声明。   他以此方式向外界表明,尽管新中国刚刚成立,面临诸多困难,但对于国家领土完整的原则立场绝不动摇,这种决心如同苏武手中的旌节,虽历尽风霜,却始终指向祖国的方向。   这个未下车的站点,从此成为了一个永恒的符号,镌刻在毛泽东的苏联之行中,也镌刻在新中国的历史篇章里。   它不仅是对苏武精神的追忆和继承,更是对未来中国维护领土主权、坚定国家利益的一个强有力的预告。   毛泽东以行动告诫世人,无论何时何地,中国人民都将铭记历史,珍视每一寸土地,矢志不渝地追求民族的伟大复兴。

0 阅读:581
红色的史纪

红色的史纪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