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58岁的王采玉在弥留之际,叮嘱儿子蒋介石说:“瑞元啊,我不愿跟你父亲合葬,找一个甲字穴,对你的仕途也有帮助。” 在蒋介石8岁那年,他一家人遭遇了人生的重大变故。那一年,蒋家突然传来沉重的噩耗——蒋介石的父亲和叔叔相继因疫病去世。 这对一个正处于无忧无虑童年的蒋介石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原本其乐融融的大家庭,顷刻间变得冷清萧瑟,笼罩在悲伤的阴霾之中。 这也让母亲王采玉一下子肩负起整个家庭的重担。身为寡妇的她,不得不独自扛起养家糊口的重任,一边操持家务,一边撑起这个破碎的家。 在那个年代,寡妇独自抚养子女实属不易。但王采玉却表现出了惊人的坚韧和勇气,她振作精神,挺起单薄的身板,独力抚养着蒋介石和两个女儿。 为了养家糊口,王采玉起早贪黑做针线活计,靠一针一线维持着全家的温饱。虽然生活窘迫,可她却从未气馁沮丧,始终用乐观向上的精神鼓舞着孩子们。 后来王采玉的身体出现了慢性病症的征兆。看着母亲日渐消瘦,蒋介石无比痛心,他明白母亲的生命正在一点点流逝。 果不其然,年近花甲的王采玉很快就确诊了重病。她预感自己的寿命将不长,便将蒋介石叫到身边,嘱咐他一件心腹大事。 "儿啊,为母亲选择一处风水宝地安葬吧,母亲只希望自己的坟墓能为你的仕途带来好运。"王采玉虽已病重,语气却异常坚定。 王采玉老人在嘱咐蒋介石寻找风水宝地后不久,就如她所料,撒手西去,离开了尘世。在她临终前的那些日子里,蒋介石时刻守候在病榻前,全心全意侍奉着这位慈祥的母亲。 母亲离世后,蒋介石迅速展开了为她寻找墓地的行动。作为一个孝顺的儿子,他必须完成母亲的最后嘱托,为她找到一处风水宝地,好让她安息。 蒋介石在家乡奉化一带精心勘察,翻山越岭,终于在白岩山脚下发现了一处风景宜人、风水绝佳的山谷。这里地理环境优越,风水布局极佳,正是为母亲长期安葬的理想之所。 找到了理想的安息之地后,蒋介石便着手为母亲营建墓园。他不惜工本,修建了幽深曲折的墓道,砌筑了庄严肃穆的墓庐,并亲自监工,确保墓穴的择址方位和外围环境都能达到母亲的要求。 在庄重的祭礼仪式中,送葬的队伍由蒋家宅院徐徐启程,沿着柏油路缓缓前行。乡亲们从四面八方赶来,跟在殡队的队伍后面一路送行,场面十分隆重壮观。 距离不算太远,队伍很快就来到了白岩山下那片幽僻的山谷前。大家缓缓穿过山谷口的墓门,接着便看到那座端庄肃穆的墓园矗立在眼前。 战火纷飞,硝烟遮蔽了那段艰难岁月。直到抗战胜利,国共内战的硝烟才徐徐降临。可是,在这人祸神祸纷至沓来的年代里,蒋介石母亲的坟墓却始终幸免于难。 据当地老人回忆,在蒋介石败退台湾后,坟墓一度遭到破坏。但很快,我们中国共产党的干部就赶来维修坟墓,并专门派人看护。 这个决定充分彰显了新政权对历史文化的尊重。纵然经历了激烈的政治斗争,但双方依旧心怀基本的人性大度,愿意为死者最后的归宿让路。 从那时起,这处安葬王采玉的山谷坟墓,就逐渐成为地方上一处知名的人文景观。无论是新老百姓,还是从省城远道而来的游客,都会慕名前来瞻仰一番。 他们对这里产生由衷的敬意,不仅缘于它与蒋介石这一历史人物的渊源,更多则是由于它所承载的人文情怀和传统美德。
1921年,58岁的王采玉在弥留之际,叮嘱儿子蒋介石说:“瑞元啊,我不愿跟你父亲
红色的史纪
2024-04-09 13:07:30
0
阅读: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