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山崖壁画之谜

玉宿 2023-11-16 05:08:10

广西的明江而至宁明县城北约50里,有一段奇丽的山崖壁画。这就是著名的“花山崖壁画”。

崖壁画蔚为壮观:画面高近40米,全长170米。图像为赭色,虽经千百年风雨侵蚀,朱颜不退,图像依然。画像线条粗犷有力,形象古朴生动,人物共有1300余个,大者高达2米,最小者仅20厘米,有尊巨人,头戴虎冠,挎刀骑兽,箭镟在握,气度不凡,彪炳画面之中,正面马步而立,两手屈时平举,似有千钧之力。有的头扎幞头,或插雄鸡翎,腰挂环首刀,下跨骏马,似正指挥冲锋陷阵。有的屈膝侧身,双手一侧上举,似在捧物、舞蹈及跳跃。还有一些或头戴高帽、或辫发拖地的体小形卑者。在形形色色的人物之间,还夹有大小不一的圆形物体,以及似马似犬似狼似虎的动物形象,林林总总,扑朔迷离。除花山之外,在广西的宁明、龙州、崇左和扶绥等县境内的左江和明扛两崖的其他黏性峭壁上,也有类似壁画,只是规模较小。它们也统称为“花山崖壁画”。为探索花山崖壁画之真正面目,不少有志者埋首古籍,涉足实地,考察民俗,综合剖析。花山崖壁画之见诸文字,最早可追溯到明代张穆的《异闻录》一书;光绪九年(1883)刊印的《宁明州志》也有所记载。清代一些文人雅士面对气势磅礴的崖壁画,不禁诗兴大发。但直至今日,关于崖壁画的确切年代、作画原因、绘制之人,以及对壁画中人物、动物及其反映内容的解释,尚是见仁见智,众说纷纭。

一些人根据画面图像的古朴、单纯,断定其是少数民族的原始艺术品,绘制时代尚未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即处于中古或上古时期。有的学者把有关崖壁画的文献记载、广西的历史记载、铜鼓与环首刀在广西流行的时代加以综合考察,判断崖壁画的形成时代是在西汉,甚至说在汉武帝之前。有的学者认为画中的圆形物(大圆中套小圆、或大圆中有一颗星)不是藤牌,而是铜鼓,其中间的星星代表太阳;壁画内容分别是队伍集合图、点将图、队伍操练和誓师图、战争图及胜利庆功图。其是古代广西壮族人民为纪念某一次大规模战争的胜利而制作的。有不少学者则把崖壁画考订为唐宋时期的作品。他们的主要依据是:崖壁画中唯一出现的文字“魁”字是楷书体;绘画的颜料是当时兰州出产的产量多、功用少的劣质丹砂。有人把其与唐代西原州黄乾曜、黄少卿领导的少数民族起义联系起来,因这些西原州少数民族起义历时七八十年,规模浩大,而左江是其军事、政治、经济的中心,崖壁画势必成为其进行宣传鼓动的有效形式。另有人则推断崖壁画是太平天国宁明、龙津的天地会起义军所制作。有趣的是一位学者提出崖壁画是绘画向象形文字发展过渡时期的一种语言符号。因为这些图画都是一些抽象、公式化的单划画,形象上没有情感和动作表现,人物没有面貌,双手双足一律作弯曲形。这些符号代表的是将领、大军、俘虏及一些重镇(画中的大小圆形物表示各类重镇),反映了有关军事方面的行动。还有的根据壁画皆制作在江河沿流深潭水旁的高山上这一特点,结合壮族的的经济生活和习俗,认为壁画是壮族人民祷告水神镇压水鬼的作品。 此外,也有人把对崖壁画视作壮族文化的一贯成论提出疑义,认为画中的动物是犬而不是马;画中的圆形物是日月而不是铜鼓,因此崖壁画的作者是唐代开成、咸通年间以檠瓠(神大名)为崇拜对象的原始居民,即处于野蛮高级阶段(部落联盟时期)的苗瑶集团。他们后来因兵燹离土远迁,才使崖壁画失去了主人。

研究人员又对花山崖壁画展开更全面、更深入地考察研究。根据画面中出现的典型器物(如羊角钮钟、环首刀、有格或有首剑、肩茎短剑)在广西考古中发现的年代;根据与崖壁画图像花纹图案类似的青铜器的年代(如越式青铜钺、灵山型铜鼓);采集若干覆盖于崖壁画上的石钟乳标本及有关木质标本进行碳十四测定,断定花山崖壁画是战国早期至东汉这段时期绘制的。他们继而对有关古文献进行研究推敲,提出崖壁画开始是由瓯骆部族或部落联盟中居住在左江流域的氏族及部落所作、后来由乌浒(俚)人继承的。崖壁画皆用赭红颜色绘成,上面的人物和动物都采用投影式的涂抹法,缺乏细部描写,这种神秘气氛正是原始宗教的反映,主要是祖先崇拜的表现,同时也掺杂了对日月、山河及图腾的崇拜,其整体内容是在祭祀祖先时对祖先功绩的追述。

随着有关专家学者对花山崖壁画进行综合性科学考察探索工作的不断深入和展开,蒙在花山崖壁画上的神秘之雾终将消失,解开这个千古之谜看来为期不远了。

《国宝传奇之谜》 主编 赵敏

0 阅读: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