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呀,什么是“青普”? 现在,好多人把青岛话,说成是“青普”,或贬损为“青普”。 其实,“青普”一词,诞生于“文革”时期。它是“青岛普通话”的缩略语和简称。一般指母语是青岛话,又不得不在一定场合下必说,或强说的普通话。 也就是像我这样的西镇人、海关后的,抑或是四方、水清沟和沧口人所说的普通话。青岛人叫撇腔,即在普通话里还保留着自己本色的腔调。听来,很土,很拙。但不能把“青普”,等同于青岛话。 还记得那个时代,学校、工厂或机关、单位里都有广播员(当时不叫播音员),要按时广播一些宣传材料、通知和节目预告之类的东西。为了让人们都能听明白,便不得不说临时抱佛脚,操说普通话。 这些广播员,多数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不是专职的。所以,因为自己的本色语言很浓,均被笑称为“青普”。 就是到了青岛电视台的建台初期,也就是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青岛台推出了两位大家认可的新闻播音员杨帆和王宁的时候,青岛人仍然不依不饶地称他们是在说“青普”。 比如,某一天傍晚,大家在刚刚看完《青岛新闻》的时候,常常会听到这样的评价:“你看,不换中央台,咱还觉不出来。一换中央台,他们的`青普`就露馅了,哈哈哈哈!” 事实也确实是这样。 我是1965年上小学的,学校是西镇二十四中后面的濮县路小学。我的班主任叫张惠,是北京人。我的母亲也是这个学校的老师。 还记得母亲对我说:“你们的张惠老师,可是青岛市普通话讲得最好的。许多青岛市的大会,还有全市的运动会,都会请她去解说和播音。” 我当时听了,心里还半信半疑。结果每每参加全市运动会,还真是听到了张惠老师的声音,是那么的美妙动听!她不是“青普”,她是真正的、纯净的“北京之音”。(王铎回忆)
对呀,什么是“青普”? 现在,好多人把青岛话,说成是“青普”,或贬损为“青普”。
文有王铎
2024-05-17 10:43:3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