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评分:[星星][星星][星星][星星][星星]
#电影彷徨之刃今日上映##彷徨之刃一句话影评大赛##星光电影愿#
东野圭吾《彷徨之刃》三百多页的小说,浓缩成107分钟电影,我原本的预计是,剧本会砍掉一些边缘角色,比如某几位家长、民宿主人、被挟持女孩,等等,只保留父亲追凶手、警察追父亲、少年犯互坑的主线,呈现简单刺激的复仇和伏法。
谁知导演野心比我想的大,不但角色一个不差全数保留,连互相间或疏离或冷漠或胁迫的关系,扭曲异常的心理状态,也一一做了呈现,还尽力给现象背后添加解读,尽可能在有限的篇幅里充实起一大群面目。
而且你看得出,此举不是出于忠实原著之类的理由,而是一种本土化的创作责任感,试图让案件移植到中国后,牵扯出的社会关系网络依然丰富可信,让背后对原著有所调整的议题思考也得以成立,整个努力是很令人激赏的。
王千源此番化身怒火驱使为女复仇的父亲,身上没有一丝警察痕迹。开篇喋喋不休的关怀,建构了一个心思细腻、对女儿无微不至又富有养育智慧的单亲父亲形象,短短几分钟家庭温馨的序曲将父女之情传递到位,而一想到这种温馨很快要被撕成碎片则让人不寒而栗。
展开追凶复仇后,他憔悴的面貌,时刻压低嗓门的言简意赅,混合了怒焰灼烧又筋疲力尽的状态,完全不知下一刻会堕入疯狂、被悲伤吞噬,还是奋起铤而走险做出惊人之举,同时具有强烈的爆发力和悬念。
另一位警察老面孔王景春撑起了警匪角力的另一端天平,与惯常警察形象不同的是,他彷徨在警察严格遵守法律的职业操守和心底对父亲的同情中。父亲、警察、少年凶手三方隔空对抗,直到丛林围捕正面交锋,出现极其有感染力的一幕。
警察枪击栏杆制住追凶父亲,后者却在极度的愤怒中迸发勇气,嘶吼着“还我女儿”盖过劝降的陈腔滥调,爆发出被烧尽了生存意志后宛如野兽的恐怖力量,令警察拿枪的手不禁颤抖。时间不会冲淡悲痛,只会让它更成倍地扩张,直到用子弹熄灭那悲痛的源头。
与此同时警察脑中闪回年轻时所侦办惨案的画面,也是原著和此前改编作品不具备的笔墨。先惊鸿一瞥,稍后讲述详情,其残酷淋漓足以撕开心理屏障,直击同理心深处的脆弱。我们本以为光碟影像已经足够发指,这时猝不及防再承受一波心理暴击。
电影以少年罪案为主题,恶童凶徒为主角,不但尺度不加收敛,且选择了更富有想象空间的手法。譬如短短几句台词“我今天非等到一个”“我打人也往死里打”等,充足的话外之意,构建其暴戾的惯性,被动物欲望支配的性格,视他人性命尊严如草芥的残忍。哪怕对作案过程着墨不多,也足够让人心惊肉跳,震惊于未成年之恶的恐怖,一直到案件完结都无法平息。
在一个多小时的心惊肉跳以后,电影才轻轻抚慰你,给出一段暖心画面。只见父亲买了女儿一直心念的小狗作为惊喜礼物,两人沉浸在幸福中,撑伞走向远方,就像未来能永远这么美好下去。
这仿佛来自平行宇宙的投影,再次强调了恶童之恶,其摧毁的东西之珍贵,也象征着一种希冀——就让那些凶残的、骇人的、冷血的,全都留在银幕上吧,让这欢笑和依偎,成为每个现实家庭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