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官,在现在的网络上,出现了不少喜欢飙青岛话的年轻人。在他们中间,有视频主播,有写作达人,还有一些是专门的搞笑者、寻幽探秘者和模仿者。 我看过之后,除去感觉有趣和好玩之外,更萌生了些许忧虑、无聊和感叹!因为,大部分年轻人飙出的,都不是纯正青岛话。而是青岛话中的二赶子、二流子、二大爷和老二哥! 还有一点,必须指出的是,所谓青岛话的主体,并不仅限于一些俏皮话,或者叫做戏言谑语。青岛话的主体,是一种标准的“城市话”,它来自于广大的产业工人,是青岛城市化进程的一部分,或可以称之为“青岛官话”。 有人说,胶州话、即墨话、平度话和胶南话等等,也是青岛话。这种分野是错误的,也是一种语言误区。其实,青岛话的形成和语言、词素、腔调的构成是非常复杂的,一句话说不到底。 值得一提的是,在青岛话里,确实吸收了青岛周边县份、老山东,乃至全国和国外的一些语言和语序,这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不过,到底青岛话还是独立存在的,还是有特色、有规律、有韵味、有感染力的。不然,它也不会活到今天,处处焕发着一种音韵的茁壮和灿烂。并如野草一样,无不显示着自己顽强的辨析力和春风又绿的生命力。 狭义的来说,青岛话的核心发源地和交流范围,仅限于四方、台东两埠及以里的市区。我这样说话和界定,也只有老青岛人听起来,才感觉舒服。这里说的这种范围,不是青岛人的工作范围,而是特指居住范围。 照这么说,人家居住于水清沟、沙岭庄、沧口和李村的人,难道说的就不是青岛话了吗?这也不是。我只能说,这些地方不是青岛话的原产地,是青岛话的辐射区和感染区。 举个例子说,像青岛话中大量的海洋词汇和青岛风俗、风物等用语,大多都诞生于这一核心范围之内。 诸如波螺由子、马牙石、上街里、青岛的蛤蜊一挖一麻袋、德国打德(dei)国、披着麻袋装潮(嘲)、不脱裤子就下海、闯了青岛闯鲍岛、嘎嘶灯照蟹子、红领巾儿裤头儿、栈桥头上跳大坝、天桥顶上看火车、晾台山上看风景、马蛋子山上看月亮、坦岛炮台去磨刀、马蹄礁上钓八带、鲁迅公园看大虾、纪念碑上去约会、大花沟里换房子、第三公园听大豉书、汇泉广场开大会、威海路的半掩门子、铁中桥门洞子、石炭线拉煤、青岛针好、大河东的樱桃齁人、青岛湾没有盖儿、前海里的海哞子、水族馆去看海豹、鲅鱼一来是一群、航空母舰上捣猫克斯、南海路上甜蜜蜜、滋阳路上的枪声、市礼堂里的炸弹、商河路爆炸案、小西湖女尸案、青岛咖啡炸冰激凌、喝散啤叫喝炮弹、大庙山上看猴子、坦岛头儿上钓海鲋,还有太极不叫太极叫摸鱼,等等等等。 也就是说,所谓的青岛话是有疆域、边界和边缘的,它不是一个烂筐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离开了其语言的历史和习惯,就不是青岛话了。(王铎)
看官,在现在的网络上,出现了不少喜欢飙青岛话的年轻人。在他们中间,有视频主播,有
文有王铎
2024-05-21 08:45:12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