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

真情豫鉴历史 2024-06-04 10:47:27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首联“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一问一答,开门见山。这一句问得直率,毫不掩饰自己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而接下来的“锦官城外柏森森”则以生动的语言将我们带到了成都的武侯祠,那是一片柏树葱茏,宁静祥和的地方。杜甫用“柏森森”这三个字,不仅描绘出了武侯祠的静谧氛围,也暗示了诸葛亮在人们心中的崇高地位。 诗人以丞相的祠堂为起点,向读者描绘了丞相祠堂的位置和周边的环境。"寻"字用得巧妙,既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之情,又表明了诗人寻找丞相祠堂的决心。 武侯祠内的春天景象,绿草如茵,黄鹂婉转。然而,在这盎然春色中,我们却感到了一种深深的寂寥和哀思。因为那无人的石阶,那自得其乐的小草,那无人欣赏的黄鹂,都在默默地述说着对诸葛亮的不尽思念。 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描绘了丞相祠堂周围的宁静景色,绿草映照石阶,黄鹂隔着枝叶婉转鸣唱,一动一静,构成了一幅自然美好的画面。同时,也映衬出诗人内心的哀思和怀念之情。 颈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赞美诸葛亮智谋和忠诚的诗句。这两句诗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从三顾茅庐到两朝开济,展现了诸葛亮的智谋和对蜀汉的忠诚。 最后是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一句表达了诗人深深的惋惜和同情。出师未捷,身先死,这样的事情无论在谁身上都会让人感到悲痛和惋惜。而杜甫通过这一句,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深深的怀念之情。 杜甫笔锋一转,写下了这让人痛心的句子。诸葛亮的出师未捷,让人感到深深的惋惜和遗憾。他的英年早逝,让无数英雄为之泪目。杜甫通过这句话,将他对诸葛亮的敬仰和怀念之情推向了高潮,也引发了我们对那段历史的无尽深思。 短短14个字,感情真挚而宏大,终于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蜀相》年年入选中学教材,供无数后人学子诵读传唱。 《蜀相》是一首非常感人的诗作,通过对诸葛亮一生事迹的描述和赞美,以及对其悲剧命运的惋惜和同情,展现了诗人深深的情感和对历史的深刻理解。这首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敬仰和缅怀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所有英雄先烈的敬仰和缅怀之情。 两个同样忧国忧民的灵魂,此刻,去了武侯祠的杜甫为诸葛亮写下千古名篇。

0 阅读:0
真情豫鉴历史

真情豫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