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五十四年,时年七十三岁的金农画了一幅观荷图,图上绘荷塘长廊,亭内一人扶栏观荷。画幅上方有金农用漆书写的小词: “荷花开了,银塘悄悄。新凉早,碧翅蜻蜓多少,六六水窗通,扇底微风。记得那人同坐,纤手剥莲蓬”。 小词很有趣。 另一幅《墨戏图册》里,也有一模一样的这样一首小词,也是荷塘长廊,有人扶栏观荷,只是样子稍微有些不一样。 金农是特别喜欢这首小词,还是喜欢那个“纤手剥莲蓬”的人?观此不由人起了八卦心:昔年与金农同坐,纤手剥莲蓬的,是谁呢? 与观荷图同年的《人物山水图册》里,有一幅我很喜欢的蓝衣女子,抱膝而坐,遥望远山,右上有金农自题漆书:“昔年曾见”。 昔年曾见。多么美好。 怪道有人在上面惊呼道:“仙乎仙乎”! 又有人道: “抱膝长思,姿态欲绝,此冬心先生之意中人乎?何不直书姓氏也?观者当于意外会之。” 那是晚年金农的记忆。 二百年后的我们,偶然读到这几桢小画,是否也有小小的喟叹:还记得十年前、二十年前、三十年前,与那人同坐否? 图源: 图一二四五,清 金农 《人物山水图册》 图三,清 金农《墨戏图册》
乾隆五十四年,时年七十三岁的金农画了一幅观荷图,图上绘荷塘长廊,亭内一人扶栏观荷
真情豫鉴历史
2024-06-14 19:44:48
0
阅读: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