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记得那个年代,真的是最不平等的年代,没有邓公的改革开放,农民世代为农,永远是

特友谈文化 2024-06-20 16:19:21

我还记得那个年代,真的是最不平等的年代,没有邓公的改革开放,农民世代为农,永远是三等国民。那时的生活真是苦不堪言,我亲眼见证了那个时期的种种艰难。 我是上世纪60年代末出生的,那时家里世世代代都是农民。每天早上天还没亮,父母就得起床干活,先是喂猪、打扫院子,然后带着干粮去地里劳作。家里的田地并不多,但每天都得累得腰酸背痛。我们这些孩子,稍微大点儿就要跟着下地帮忙,掰玉米、拔草、浇水,这些活儿样样都得干。 当时农民的地位低下是有目共睹的。即使再勤劳,农民的收入还是非常微薄。记得1980年,我家一年的收入不到200元。这点钱除了买种子和农药,剩下的基本都用来买日常生活必需品了。每年过年,我们家也只能勉强买点肉,平时的日子几乎都靠青菜和粗粮度日。 那个年代,农民的孩子要上学也是一大难题。我上小学的时候,学校的设施简陋得让人心疼。教室是用泥砖垒成的,屋顶是稻草和破瓦片,雨天一滴水不漏地进教室。课桌椅都是几十年前的老旧家具,破烂不堪。冬天的时候,教室里冷得像冰窖,大家只能靠搓手取暖。记得有一次,冬天特别冷,手都被冻得裂开了口子,书本上满是冻伤留下的血印。 那时,考大学对于农村孩子来说几乎是奢望。上世纪70年代末,我村里唯一考上大学的孩子成了全村的骄傲,可他为了凑齐学费,全家人把能卖的东西都卖了,最后还差了几块钱,只能向亲戚朋友借。我当时就想着,将来要是能考上大学,我一定要努力工作,让家人过上好日子。 可是,梦想归梦想,现实却很残酷。改革开放前,农村的经济发展滞后,基础设施建设几乎为零。村里没有像样的道路,泥泞的乡间小路一到雨季就难以通行。医疗条件也非常差,村里只有一个卫生所,医疗设备简陋,生病了只能靠喝草药熬日子。那时,我的一个朋友因阑尾炎得不到及时治疗,最后不得不靠拖拉机送到县城医院,结果还是没能救活。 改革开放后,一切开始慢慢改变。邓公的改革开放政策给农村带来了新的希望。1982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推行,农民终于可以自主经营自己的土地,收入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记得1984年,我家的收入比1980年增加了一倍多,达到了500多元。这些钱让我们家第一次过上了比较宽裕的生活。我们可以买新衣服,吃上肉,甚至还能存点钱。 不仅仅是收入的增加,改革开放后,农村的基础设施也得到了大力改善。村里修了水泥路,建了新的学校和卫生所。 记得1988年,我们村终于通了电,这对我们的生活影响太大了。晚上可以用电灯,不再是昏暗的油灯;家里买了电视机,全村的人晚上都聚在我们家看电视,村里的文化生活也开始丰富起来。 教育方面的改善更是让我感触颇深。改革开放后,国家开始重视农村教育,学校的设施得到了改善,老师的水平也在提高。1990年,我的小弟考上了县城的重点高中,家里人都非常高兴。虽然上学的费用还是不低,但通过农作物的收入,我们可以供他上学,不再需要像以前那样四处借钱。 医疗条件也在逐步改善。村里的卫生所变成了小医院,有了基础的医疗设备和药品。村里还建了新的饮水工程,大家不用再为饮用水的问题发愁。生病了,可以得到及时的治疗,我母亲因为及时治好了心脏病,延续了许多年寿命。 总的来说,没有邓公的改革开放,我们农民的生活不会有如此大的改变。改革开放让农民摆脱了世代为农、永远是三等国民的命运。虽然还有很多不足,但生活水平的提高、教育和医疗条件的改善,确实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和未来。每当回忆起那段历史,我都感慨万分,感激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这一切变化。 #农民的辛酸史# #农民的些事# #农民我是真实的# #农民你还好吗# #农民的一生# #一个农民的心酸# #这就农民苦的子# #如果我们是农民#

0 阅读:8
特友谈文化

特友谈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