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l Jung认为 人要追求个性化的自我实现 向外看的人在梦里 向内求的人清醒
内部世界的发展 就是人格完整的进程 于世间起决定性作用的并非环境及外物 而是我们看待他们的方式 比如你不小心打碎了餐具 有的人抱怨指责埋怨 有的人云淡风轻 认为碎碎平安 要始终把自己当成主体 而非被外界规训的客体
强大富足的内心世界 排在首位的 应是接纳与包容 摆脱不切实际的伊甸园幻想 接纳万物复杂的本质 比如人性的复杂多变 或是接纳情绪的产生 包容不同的存在 不同的声音 每件促使我们注意到他人的事 都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Everything that irritates us about others can lead us to an understanding of ourselves. )
以破除少见者多怪 除了包容的心态外 开阔的眼界亦举足轻重 无论是亲身到访 或是阅读中的积累 都应探索其深度 宽度 广度 而非机械化的重复 思考是困难的 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人选择评判 审判 而非包容(Thinking is difficult, that's why most people judge. )
Jung将人格发展分为四个时期 童年期 青年期 中年期 老年期 他认为童年期青年期是学习与经历的过程 中年期才开始向内求 显然 用年龄划分人格发展是略显狭隘的 年龄只是个数字 远不足以判断个人的经历 经验 学识 见识 心智 认知等等 更不足以判断人格发展的进程
所以我倾向于分为:懵懂期(婴儿阶段)外求期(学习与经历的阶段 该阶段寻求外界认可 无独立自主认知体系 易被外界规训) 内求期(随着思辨能力的提升 个体开始构建独立认知体系 不易被规训 人格逐渐独立且完整)
所谓自洽 本质上是内部与外部达到某种程度的平衡 如若外部主导内部 则难以开启内求期 也就是Jung归纳的 外倾型人格
内求期不是年龄增长的必经阶段 却是人格完整的必要过程 我国心理学起步晚 但古人的智慧同样源远流长 所谓“开智” 本质上就是内求期的开始 思辨能力思维方式认知水平等 会有质的进阶
Jung和Freud的分歧 我认为是着眼对象的差异 Jung着眼的对象更加理想化 是能进入内求期以改变完善人格的群体 目前看来 该群体仍是少数
顺应时代的心理学观点 应随着人文科学的发展更新 一些观点虽难以跨世纪立足 但得以流传已是意义非凡 后世学者可以否定他们的观点 但无法否定其跨世纪的影响力
Your vision will become clear only when you can look into your own heart. Who looks outside, dreams; who looks inside, awake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