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公社的岁月,对于我这一代人来说,既是挥之不去的回忆,也是心中难以磨灭的印记。

特友谈文化 2024-06-23 18:20:22

人民公社的岁月,对于我这一代人来说,既是挥之不去的回忆,也是心中难以磨灭的印记。那是一个讲求平等的年代,但这种平等,却是一起贫穷,一起饥饿的平等。 那是1958年的一个夏天,我们村子宣布成立人民公社。一切都变得不再属于个人:土地、牲畜、农具,统统归公社管理。那时候,大家对这个新生事物充满了希望,认为集体的力量可以创造奇迹。我们全家都成了公社的一员,每天清晨天还未亮,就被集合到田间地头一起劳动。尽管辛苦,但心中充满了为集体出力的骄傲。 然而,没过多久,问题就接踵而至。1960年,粮食产量骤降,家里能吃上一碗稀饭成了奢望。每当饭点,母亲总是捧着那空空的米缸,发愁明天的口粮。村里的集体食堂,每天分发的只是些许米汤,里面偶尔能见几粒米。那些年,我常常饿得前胸贴后背,但能有一口吃的已经算是幸运。 公社里的生产并不高效。大家干多干少,分到手里的粮食都一样。这种“大锅饭”式的分配,严重打击了人们的积极性。有人勤勤恳恳,有人偷懒取巧,结果是大家都吃不饱。每天早上,父亲总是叮嘱我要多干活,希望我能多分到些粮食。但现实却是,勤劳与懒惰在那个年代得到了相同的回报。 记得有一年冬天,家里的粮食断顿,母亲悄悄去捡野菜,煮成汤给我们喝。那汤淡得像白水,却是我们唯一的食物。晚上,父亲会拿出他那张破旧的报纸,仔细阅读上面的新闻,尽管那些新闻大多是宣传,但他心中依然怀有希望。他总是说:“总会好起来的。”这种信念支撑着我们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饥寒交迫的夜晚。 根据当时的统计数据,1961年全国约有3000万农村人口在饥荒中死去。我们的村子也没能幸免,张大伯家的两个孩子因为长期营养不良,最终病倒,再也没有站起来。那个年代,没有人能独善其身,大家都在苦苦挣扎,只为了能多活一天。 人民公社的日子,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教训。那种所谓的平等,其实是大家一起贫穷,一起饥饿的平等。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让我们明白了,真正的平等不是物质上的平均分配,而是每个人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上体面的生活。 #谈谈农民日常# #说说我们的时代# #农民是什么?# #老农民回忆# #聊聊种地的故事#

0 阅读:17
特友谈文化

特友谈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