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河北老太太张翠屏临终前,向朱海清坦白,他父亲是一个抗日英雄,他牺牲后母亲带着他流浪到这里。但在母亲去世后,朱海清却发现了母亲一个更大的秘密。 (信源:中国民兵,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兴隆山区,1944年的隆冬,凛冽的寒风呼啸而过,卷起漫天风雪,冀东军区司令员李运昌正率领部队在山间行军,突然,斥候来报,七百多名装备精良的日军正在山下埋伏,伺机围剿。 情况万分危急,寡不敌众,李运昌当机立断,下令部队突围,但部队对当地地形并不熟悉,该往何处撤退? 而这个时候,唯一可以带路的朱殿坤在去送信的路上还没有回来,就在这样危急的关头,朱殿坤的妻子张翠屏站了出来,代替自己的丈夫完成这样的一个任务。 虽然当时的张翠屏已经怀有身孕,即将要临产了,但她已经选择这样做。 张翠屏的丈夫朱殿坤,生前是一名八路军的地下交通员,他经常往来于敌后,为部队传递情报,却不幸被日军发现,壮烈牺牲。 而现在,面对李运昌部突围的燃眉之急,张翠屏再一次挺身而出,她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决然给八路军带路。 在张翠屏的引导下,部队冒着风雪,翻山越岭,终于突出了日军的包围圈,但艰苦的跋涉让张翠屏提前产下了孩子,这个婴儿,就是后来的朱海清。 新中国成立后,张翠屏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功绩沾沾自喜,她选择隐姓埋名,回到了普通人的生活中。 尽管李运昌多年来一直在寻找这对母子,想要当面表达谢意,但张翠屏却婉言谢绝,她觉得,自己的所作所为,都是一个共产党员应尽的义务,无需任何人感谢。 岁月流逝,直到临终前,张翠屏才将尘封多年的往事托付给了朱海清,告诉了他身世的秘密。 并且还不断的叮嘱朱海清,这些事情都是应该做的,是关荣的事情,不能因为这样,就向政府要好处,给司令员添麻烦。 而朱海清也是谨遵母亲的教诲,从没有因为父亲是烈士提出过要求。 然而在处理母亲丧事的时候,才发现了母亲一个隐藏更大的秘密。 那就是从没见母亲打开过的黑木匣子。 当打开一个木匣子后,里面的东西让人百感交集,泪目不已。 里面装着厚厚一沓纸,那都是当年八路军的借据,原来,在朱殿坤牺牲后,张翠屏不仅冒死为部队送情报,还经常用自己仅有的积蓄,接济过往的八路军战士。 据后来的统计,这些欠条加起来,足足相当于3500斤粮食!在当时,只要张翠屏愿意,她完全可以凭借这些欠条,向国家要求补偿。 但她却将它们小心翼翼地保存了一辈子,从未对任何人提起。 张翠屏的感人事迹,感动了无数人,虽然她从未要求过任何回报,但党和国家,却从未忘记她的付出。 进入21世纪,中央组织部、中央党史研究室联合发起“寻访百名革命英雄后代”活动,朱海清作为张翠屏的后人,被列为重点寻访对象。 同时,他们还向青年一代发出倡议,号召大家以张翠屏、朱殿坤夫妇为榜样,传承红色基因,赓续革命薪火,在实现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发光发热,砥砺前行。 时光荏苒,沧海桑田。昔日的烽火硝烟,已经远去,但先辈们的英雄事迹,却永远铭刻在历史的丰碑上。在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山河中,一代代新生的力量,正茁壮成长。 张翠屏走了,但千千万万个张翠屏,却还活在我们身边。 她们也许没有个人传记,没有鲜明姓名,但只要细心体味,就不难发现,她们依然以各种方式,默默地支撑起我们的生活,守护着这个国家的未来。 惟愿后人不忘初心,牢记先烈们的拳拳嘱托,以更加昂扬的斗志,去开创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事业,去续写新时代的辉煌篇章。 这,才是对革命先驱最好的告慰,也必将使他们在九泉之下,露出欣慰的微笑。 信息来源:中国民兵2007-11-10——《“”麻利嫂“”的传奇人生》
1982年,河北老太太张翠屏临终前,向朱海清坦白,他父亲是一个抗日英雄,他牺牲后
论芸有事
2024-06-24 14:18:51
0
阅读: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