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海林炮轰上海电影节,某些导演在帮着好莱坞电影呼吁“保护月”,把好莱坞电影在中国

南坡青丝蛊 2024-06-24 17:46:04

汪海林炮轰上海电影节,某些导演在帮着好莱坞电影呼吁“保护月”,把好莱坞电影在中国遇冷的原因扣在中国观众身上,说好莱坞电影在中国没票房,是因为中国观众没有包容性,中国电影市场不够国际化,要中国人反思整改! 说实话,过去几年里中国电影可谓是扬眉吐气、硕果累累。仅次于北美市场,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二大电影市场。 有的人或许会说,中国电影的突飞猛进只是近几年的事情。但在小编看未必如此,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电影就已经孕育出了一大批精品力作。 如张艺谋的《红高粱》、陈凯歌的《霸王别姬》、张元的《牧马人》等,都是当之无愧的国际大片。 这些优秀作品不仅为中国电影打开了国际视野,也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电影蓬勃发展的无限潜力。 也可以说中国电影正在走向复兴,在世界影坛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一席之地。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还会有更多优秀的国产影片影响世界。 我们的电影事业能取得今天的成就,也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电影市场几乎被好莱坞大片所垄断和主导。 大家都知道,好莱坞电影在全球范围内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不过近些年在中国市场,它们的票房业绩却是一路下滑,口碑也是一落千丈。 以2023年为例,竟然连一部好莱坞大片都未能杀入中国年度票房前十名的行列。 归根结底,还是好莱坞大片存在着根深蒂固的文化偏见和审美疲劳问题。 比如对亚裔形象的固有偏见和丑化倾向,把亚裔演员安排为小角色、反派或“低智”人物的做法,就让不少亚裔观众感到反感。 加上好莱坞大片往往将美国塑造成“拯救世界”的英雄角色,存在着“美国英雄主义”和“白人至上”的潜在逻辑。 这种叙事模式无疑与当下主流价值观相违背,难免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 另外一些好莱坞影人对中国观众的态度也过于傲慢和骄横。 他们认为中国观众有“义务”支持好莱坞大片,完全把我们当成了理所当然的摇钱树。如此缺乏基本尊重的态度,自然也让中国观众反感。 相信这些文化认知差异和审美鸿沟,导致了好莱坞大片在华市场的每况愈下不无关系。 反观中国本土影片,则因为更贴近国人的审美需求和价值观念,而备受观众的青睐。 比如去年口碑爆棚的国产喜剧《满江红》,就是一部对话丰富、情节紧凑、充满中国味道的优秀佳作。 而像《长安十二时辰》这样的古装剧,则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发挥得淋漓尽致,给观众带来全新的文化体验。 当然我国的电影从业者们也并非是一帆风顺的。 比如有人批评说,一些创作者只会写些小资产阶级情趣的作品,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主题存在脱节。 小觉得这种批评或多或少有些道理。毕竟,一些影视作品中的低俗情节、肤浅内容,确实存在着追求小资情趣、与时代脱节的问题。 不过我们也要看到,中国电影正在不断进步,创作水平节节攀升。 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电影从业者们能够坚持正确的创作导向,秉持高尚的艺术追求,与观众保持良性互动,定能创作出更多能引领时代风气、弘扬主旋律的优秀佳作。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好莱坞资本对亚洲国家如韩国的文化殖民,导致当地电影产业渐渐没落。 比如奈飞等美国影视公司在韩国大量开设生产基地,大量吸纳当地人才,使得韩国本土电影创作力量日渐萎缩。 有人担心这种文化殖民的做法,会不会最终威胁到中国电影的发展? 中国是一个有着5000多年灿烂文化的古老国度,文化自信心是我们的核心优势所在。 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始终掌握文化主导权和话语权,善于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汲取滋养,就一定能创作出更多能够降维打击好莱坞电影的精品力作。 中国电影的未来可期。我们拥有人力、财力、市场等全方位优势,只要坚持正确的创作导向,必将能在世界影坛上展现出更加骄人的成就。 让我们共同期待,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电影就能像中国制造、中国速度一样,成为新的国家名片,为祖国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0 阅读:0
南坡青丝蛊

南坡青丝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