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酷暑的60-70年代,农村人没空调、没风扇,是如何熬过来的?作为一个生于60年代的农村人,我对那个炎热的夏天依然记忆犹新。那个时候,我们村子在华北平原,夏天的酷热是常态,没有电灯,更别提空调和风扇了。 我们住的房子是土屋,墙壁是用厚厚的土坯砌成的,顶上盖着茅草或稻草。这种结构有很好的隔热效果。中午时分,外面烈日炎炎,屋里却相对凉爽。我们一家人通常会在中午时分躲进屋子里,铺上凉席,吃个午饭,休息一会儿。傍晚时分,等太阳稍微落下去,我们才会出去活动。土屋外面通常还有一个小院子,院子里种着几棵大树,树荫下是我们夏天最喜欢待的地方。傍晚时分,大人们搬出竹椅,孩子们在树下玩耍,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聊聊一天的见闻,感受微风带来的丝丝凉意。 井水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主要水源,在那些酷热的日子里,井水不仅仅是用来喝的,更是重要的降温工具。每到正午,妈妈总会用桶从井里打上几桶凉水,把它倒在地上,让蒸发的水汽带走部分热量,使得室内温度稍微降下来。孩子们常常会在井边打水玩耍,用水泼在身上,享受那片刻的清凉。我们还会把井水装在大瓷缸里,用来冲凉。那时,没有浴室,更没有淋浴设备。夏天傍晚,妈妈会带着我们几个孩子在院子里,用瓷缸里的井水帮我们洗澡。凉凉的井水浇在身上,带来片刻的舒适和清爽。我们农村的日常生活节奏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应对高温。每天早晨天不亮,父亲和村里的男人们就开始下地干活,趁着清晨的凉爽干完最繁重的活计。到了中午,烈日当头,田间的劳作基本停止,大伙儿都回到家里避暑。到了傍晚,气温稍降,大家又开始忙碌起来。这样的作息时间安排,尽量避免了在一天中最热的时候进行户外劳动。 饮食方面,我们会吃一些清凉解暑的食物。家里常常会准备一些绿豆汤和酸梅汤。绿豆汤是用绿豆煮的,清热解毒;酸梅汤是用乌梅、甘草和冰糖煮的,酸甜开胃。还有一种叫“凉糕”的传统小吃,是用糯米粉蒸成的,凉了之后切成小块,蘸上白糖吃,既解暑又充饥。这些食物在炎炎夏日里,成了我们的“救命粮”。村里也有一些应对高温的传统习俗。每年三伏天,村里的老人会组织大家在傍晚一起到村口的大树下纳凉。大家带上小板凳,围坐在一起,聊聊家常,讲讲故事,有时还会唱几段小曲儿。大树下总是有一片阴凉,加上大家说说笑笑,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们会在院子里搭起凉床,铺上竹席,仰望星空入睡。微风轻拂,蛙声阵阵,虽然没有现代化的降温设备,但大自然的馈赠让那个年代的夏天显得那么纯粹和真实 #分享60后心得# #分享六零后感悟#
三伏酷暑的60-70年代,农村人没空调、没风扇,是如何熬过来的?作为一个生于60
特友谈文化
2024-06-24 18:20:30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