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不允许他再回中国!”2010年,中国科学家潘锦功带着发电玻璃技术,希望帮助祖

论芸有事 2024-06-25 12:18:53

“绝不允许他再回中国!”2010年,中国科学家潘锦功带着发电玻璃技术,希望帮助祖国发展。却接连受到印度、美国的阻挠。害怕像失去钱学森一样失去潘锦功,印、美竟打算不惜一切代价留下他。 (信源:四川在线、中国国情,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总有一些人,他们心怀家国,矢志不渝,他们或许默默无闻,或许声名远播,但无一例外,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科技报国的真谛。   潘锦功,这个名字也许你还有些陌生,但提起他的成就——"发电玻璃",相信许多人都会眼前一亮,没错,这项堪称革命性的新能源技术,正是出自潘锦功之手。   他出生于寻常人家,但从小就对科学抱有无限憧憬,父母的谆谆教诲,老师的悉心指导,再加上他自己的勤奋好学,使得潘锦功在学业上始终保持着优异的成绩。   1992年,潘锦功考入成都电子科技大学,选择了化学专业,这个选择,看似有悖于当时的就业大势,但潘锦功却有着自己的考量。 他深知,化学领域在我国还有许多有待开拓的空间。与其随波逐流,不如专注自己,力求在化学领域有所建树。   大学毕业后,尽管国内许多大厂向他抛出了橄榄枝,但潘锦功还是毅然选择赴美深造,在美国求学期间,潘锦功凭借过人的天赋和努力,很快就在光电材料领域崭露头角。   正是在这个时期,潘锦功首次提出了"发电玻璃"的概念,简而言之,就是将光伏发电与建筑一体化相结合,通过在玻璃上镀制一层特殊材料,使其能够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从而实现建筑物自身发电的目的。   相比传统的太阳能电池,"发电玻璃"有着诸多优势,它不仅美观大方,不影响建筑物的整体观感,而且转化效率高,发电量惊人。 据测算,一栋外墙全部采用"发电玻璃"的大楼,每年可发电200多万度,相当于一个小型水电站的发电量,更重要的是,"发电玻璃"完全绿色环保,没有任何污染排放。   潘锦功的这一构想,很快引起了美国科学界的高度关注,美国政府更是欲罢不能,一方面对"发电玻璃"的广阔应用前景充满期待,另一方面又担心这项技术被其他国家掌握。 于是,美方开始对潘锦功展开了各种招揽,面对美国政府开出的优厚条件,潘锦功却无动于衷。 在他看来,再好的待遇,也比不上祖国的召唤,多年在外,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根,没有忘记自己肩负的责任。   2011年,潘锦功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回国!这个决定,看似简单,却殊为不易,在归国的道路上,他遭遇了重重阻力。 美国政府从政策上百般刁难,美国同行从技术上处处设卡,但潘锦功始终坚定自己的信念,一步一个脚印,最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回国后,潘锦功没有选择去北上广等一线城市,而是来到了四川成都,在他看来,成都不仅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广阔的市场空间,更有着深厚的科技人文底蕴。   但创业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发电玻璃"的研发过程中,潘锦功和他的团队遇到了重重困难。 其中,最棘手的就是核心材料碲化镉的供应问题,碲,这种地球上储量极为稀缺的稀散金属,开采难度大,成本高,一度成为"发电玻璃"产业化的瓶颈。   但潘锦功没有被困难吓倒,他四处寻找解决方案,最终在废弃矿渣中找到了突破口,通过对矿渣的回收和提纯,他成功降低了碲的生产成本,为"发电玻璃"的产业化扫清了障碍。   2013年,正当"发电玻璃"项目渐入佳境时,光伏行业却迎来了一个寒冬,受国际市场需求萎缩的影响,国内光伏企业纷纷陷入困境,潘锦功的团队也未能幸免。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潘锦功再次收到了美国方面的"橄榄枝",面对优渥的条件,他难免有些心动。但想到自己的初心和使命,想到祖国人民对他的期望,潘锦功还是狠狠心,拒绝了美方的邀请。   为了渡过难关,潘锦功四处筹措资金,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不懈努力,"发电玻璃"的光电转化率终于达到了17.8%,产品性能得到了大幅提升。   2018年4月,"发电玻璃"实现量产,标志着这项技术正式进入产业化阶段。如今,越来越多的建筑开始采用"发电玻璃",从写字楼到地铁站,从机场到体育馆,"发电玻璃"正在悄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从怀揣梦想的学子,到科研报国的先锋,潘锦功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路,在这条路上,有挫折,有困难,但更多的是坚持和收获。 在通往科技强国的道路上,我们需要更多像潘锦功一样的"大国工匠",用智慧和汗水铸就民族的脊梁,用科技的力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资料:海归潘锦功四川圆梦 要在墙上造一个三峡电站——四川在线,中国国情——中国再现“钱学森”式科技人才,他毅然拒绝美国高薪挽留选择回国,并带回34项新能源专利技术!美国科技专家暗自懊悔:当初不应该让他回国![心]

0 阅读:10
论芸有事

论芸有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