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物资稀缺,粮食匮乏,民众食不果腹,史实无误。然而,是否如传闻所言人人

特友谈文化 2024-06-26 14:20:36

六七十年代,物资稀缺,粮食匮乏,民众食不果腹,史实无误。然而,是否如传闻所言人人皆饿! 六七十年代,物资匮乏,粮食短缺,许多人都面临着吃不饱穿不暖的困境。我出生在1960年,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那时候,我们家有七口人,父母和五个孩子,日子过得十分艰难。1961年,我刚满一岁,正是国家遇到严重自然灾害那年,连续的旱灾让庄稼颗粒无收。全村人都靠种地为生,但生产队分的粮食根本不够全家人吃。母亲每天清早就带着我们几个孩子到野外挖野菜,甚至还会剥树皮充饥。父亲有时会从远处的山里带回来一些野果,但这点食物对于全家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 到1963年,我三岁的时候,粮食短缺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改善。村里开始实行“公共食堂”制度,每家每户都要把粮食交给村集体,然后统一分配。然而,分到每家每户的粮食少得可怜,每天每人只有两三两米,根本不够吃。记得有一次,母亲从公共食堂分到了一点玉米面,做成稀粥,大家分着喝。那稀粥淡得像水,但对于我们来说,已经是一顿“丰盛”的晚餐。1965年,我五岁,家里仍然非常贫困。每到秋收季节,父亲总会带着我们去地里捡拾掉落的粮食颗粒。那个时候,捡到一颗玉米粒都是一件非常高兴的事情。家里没有油,母亲用红薯叶子和一点点盐煮成汤,再拌点玉米面糊糊,便是一顿饭了。有时候,母亲会用一点点玉米面做成窝头,虽然粗糙难咽,但我们几个孩子吃得津津有味,因为这比平时的野菜汤要好吃很多。 到了1967年,情况稍微好了一些。国家的政策有所调整,粮食供应开始慢慢恢复。那一年,我们家分到了几亩地,可以自己种植玉米和红薯。父亲和母亲每天起早贪黑地在地里劳作,希望能够多收一些粮食。记得有一次,我们家种的红薯大丰收,父亲高兴得在家里晒了好几天的红薯干。母亲把红薯干储存起来,成了我们全家冬天的主要食物。尽管生活依然艰苦,但我们一家人团结一致,共同面对困难。村里的人们也互相帮助,有什么困难大家一起克服。记得村里的王大爷家里只有他和他的孙女,生活更加困难。父亲常常把我们家多余的一点粮食分给他们,虽然不多,但也是一份心意。村里的人们互相帮助,共同度过了那些艰难的日子。 1971年,情况进一步改善。国家的经济政策逐渐稳定,粮食产量有所提高。那一年,我开始上学,村里的小学里增加了几本新的课本和一些文具。尽管依然需要走很远的路去上学,但我们能够在学校里学到知识,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希望。记得有一次,老师给我们发了一本新的语文课本,全班同学都兴奋得不行,因为这意味着我们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为将来打下更好的基础。1973年,我十三岁,已经开始在家里帮忙干农活。那一年,村里实行了“责任田”制度,每家每户分到一块田地,可以自己种植粮食。这极大地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粮食产量明显提高。我们家种的玉米和红薯大丰收,母亲用玉米面做成了细细的玉米糊,再加上一点点盐,味道比以前好很多。父亲还从集市上买回了一块猪肉,虽然只有一小块,但母亲把它切成薄片,炒了一盘肉片,我们全家吃得津津有味。 1978年,我十八岁,家里买了一辆自行车,这是我们家的第一件“奢侈品”。有了自行车,父亲可以更方便地去集市买卖粮食,我们也可以骑车上学,不再需要步行那么远的路了。母亲还用自己亲手织的布料给我们每个孩子做了一件新衣服,这是我们第一次穿上自己家里做的新衣服,非常开心! 回顾六七十年代,虽然那段日子充满了艰辛和困苦,但也锻造了我们的坚韧和团结精神。尽管物资匮乏,粮食短缺,但我们一家人相互扶持,邻里之间和睦相处,大家都在为更好的生活而努力。正是这种顽强的精神,支撑我们度过了那些最艰难的岁月。如今,我的孩子们再也不用经历那种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他们生活在一个物资充裕的时代,但我得让他们明白如今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70年太难了# #说说六十年代# #聊聊60年代#

0 阅读:571

评论列表

B845C

B845C

34
2024-06-27 09:51

感觉编的穿帮了…

简单的幸福 回复 06-27 15:49
老人们还活着呢!明目张胆的编

香烟点燃寂寞

香烟点燃寂寞

20
2024-06-27 11:18

十三岁开始干农活,真特么幸福啊!劳资不到十岁就会插秧了。我记事刚好是村里分单干,我哥姐他们不到十岁还要给村里放牛收稻子赚工分。

伯爵

伯爵

17
2024-06-27 20:50

63年公共食堂?67年分地?

冥冥中总有天佑

冥冥中总有天佑

10
2024-06-27 22:26

记得真清楚[哭笑不得]78年买自行车,你怎么不买辽宁号?

用户58xxx92

用户58xxx92

2025-04-27 08:30

特友谈文化

特友谈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