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损失10亿元!贺兰山煤层燃烧300年,至今都没熄灭,每年损失115万吨煤炭!那我国为什么不去灭火呢?不是不想灭,而是不知道怎么灭。 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宁夏,有这样一座山脉,它的地下正在燃烧着一场持续了300年的大火。 这座山就是贺兰山,一个被誉为“塞上江南”的美丽地方,在你脚下的地底深处,有一团看不见的火焰正在肆虐。 这不是科幻电影的场景,而是贺兰山的真实写照。这场地下火灾每年吞噬掉约115万吨煤炭,造成高达10亿元的经济损失。 相比损耗,更令人担忧的是,这场火灾似乎永无止境。 几百年前,人们对煤炭资源的开采还没有现在这么规范。大家为了眼前利益,在贺兰山上到处挖洞开采,留下了数不清的矿洞。 这些矿洞就像是地下的通风管道,让空气源源不断地流入煤层,为火焰提供了充足的氧气。 但这还不是全部原因,贺兰山的煤炭有个特殊之处,它们属于一种叫“太西煤”的煤种。 这种煤不是普通的煤,它有点像个“小火药桶”。太西煤的活性很高,而且含有大量瓦斯。 这两个特性加在一起,就让贺兰山的地下火灾变得更加难以控制。 一旦着火,就像是点燃了一个巨大的地下火炉,想要扑灭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既然知道问题所在,那为什么不直接灭火呢?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贺兰山的地形十分复杂,山高沟深,很多地方人都难以到达。加上火源深埋在地下,有些甚至深达几百米,现有的灭火设备根本够不着。 常见的灭火方法在这里不仅无效,反而可能适得其反。 比如说,我们平常遇到火灾第一反应就是用水或者灭火器来灭火。 但在贺兰山,用水灭火可能会引发灾难性后果。当水遇到高温的煤层时,会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和氢气。 这些气体不仅高度可燃,还可能引发爆炸。所以,在贺兰山灭火,可以说是一个世界级的难题。 这场持续燃烧的地下火灾给贺兰山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大量有毒气体和烟尘被排放到空气中,污染程度甚至超过了一些中型火电厂。 地表温度升高,植被难以生存,野生动物的栖息地遭到破坏。曾经郁郁葱葱的山林,如今部分地区已经变成了寸草不生的荒地。这不仅是一场资源的浪费,更是一场生态灾难。 面对如此棘手的问题,我们并没有坐以待毙。政府和科研机构正在通力合作,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应对这一挑战。 他们利用先进的地质勘探技术,精确定位火源位置。同时,科研人员正在开发新型的灭火技术,希望能够找到一种既安全又有效的方法来控制火势。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传来了一个好消息。他们开发出了一种新型灭火材料,这种材料在高温环境下能够形成一层隔热层。 这项技术有望应用于贺兰山的煤层火灾治理,为解决这个难题带来了新的希望。 除了灭火,保护和修复也是重要的工作。相关部门正在加强对未开发煤层的保护,防止新的火灾发生。 对于已经开采过的区域,他们正在进行生态修复。种树植草,改良土壤,希望能够让这片土地重新焕发生机。 2021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更是下定决心,启动了一个大规模的“贺兰山生态保护修复工程”。 这个工程计划投资约50亿元,通过植被恢复、水土保持等一系列措施,全面改善贺兰山的生态环境。 这个工程不仅仅是为了灭火,更是为了让贺兰山重新成为西北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 虽然贺兰山的地下火灾问题依然严峻,但我们已经看到了希望。科技的进步、政府的重视、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正在为这个持续了300年的难题寻找解决方案。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贺兰山会重新焕发生机,成为一个生态良好、资源丰富的美丽山脉。 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必须要有长远的眼光和科学的方法。我们要吸取历史的教训,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美好的家园。 信息来源:新华社2021.2.5《被“烧伤”的贺兰山:煤层自燃三百年,每年损失10亿元》 央广网2021.2.6,《贺兰山煤层自燃持续!灭火,迫在眉睫》
一年损失10亿元!贺兰山煤层燃烧300年,至今都没熄灭,每年损失115万吨煤炭!
南坡青丝蛊
2024-06-26 16:46:30
0
阅读: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