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的时候,经常听老人们说“揹大板”的事。“揹大板”是一种十分艰苦繁重的累活儿。
经过200多年的精心培养栽植,在清东陵的陵园之内长满了隐天蔽日的松树林,许多老人都说每棵松树又粗又高,二三个人合抱,都搂不过来。
清朝灭亡以后,东陵失去了管理,于是有人就打这些松树的主意。把树帽子砍下来后,树干还长着,就用大锯把粗大树干竖向锯成多块木板,最后再从树的根部把树干放倒。于是就雇人把这些木板揹出陵区,揹到指定地点,从而挣揹板工钱,这种苦累活就叫“揹大板”。当然具体讲起来很复杂,有管揹不管卖的,有既管揹又管卖的;有多人合伙干的,也有少数人偷着干的等等。这种活计在当时形成了一种职业。
清东陵始建于康熙二年(1663年),到清朝灭亡的1912年,已经有240多年的历史。松树比柏树长得快,二百多年的松树肯定是很粗大的。1952年清东陵文物保管所成立初栽的松树,到现在一个人都搂不过来了,何况二百多年。
清东陵的树分仪行树和海树两种。仪行树指的是神路两旁、陵寝内外、砂山上按规划栽的成排成行的树。海树指仪行树之外的树,这些树不分行,一眼望去像一片树海,故称海树。据《昌瑞山万年统志》《大清会典》清宫档案记载,孝陵神路两侧,每侧10行树,景、裕、定、惠等陵每侧9行树。到光绪初年东陵有仪行树169500棵。仪行树都有详细记载,如有回干要及时补栽上。
目前收集到了东陵的一些老照片,其中有一些是清末民初的老照片。令我感到迷惑不解的是,从这些老照片上看,东陵的树没有几个人抱不过来的粗大的树,都是一些很细的树。那些粗壮的大树都哪里去了?不可能没有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