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孩子学习,就有家长抱怨:
“孩子一学习就犯困、喝水、上厕所,不敢辅导孩子写作业,怕气到昏厥。好声好气讲过,没用,方法教了个遍,也没用,怎么样才能让孩子愿意学习?”
答案是这3点,看完你就明白了。
[上课了]“填鸭式”教育成不了“真学霸”
我给大家讲个故事:
作家陶行知先生有一次在武汉大学演讲时,带了一只公鸡和一把米。他把米放在手里,用另一只手按住公鸡的头,强迫公鸡吃米,结果鸡吓得到处乱串。
随后,陶行知先生把米随意撒在讲台边上,并离公鸡2米远时,公鸡反而主动啄食起了米。
其实,教育孩子就和米喂鸡一样。
如果一股脑地把东西都塞给孩子,用填鸭的方式“引导”孩子学习,不仅会破坏孩子的内驱力,还很容易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只有充分调动孩子的主观能动性,让孩子积极主动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孩子才有可能成为“真学霸”。
怎么激发孩子的内驱力?我建议家长也可以让孩子学点心理学,推荐大家可以入手下面这套心理漫画书,分别从孩子:学习、社交、抗挫力,通过漫画给孩子讲述故事、进行心理教育。
里面的内容都来自于孩子们非常真实的日常生活,相信能引发孩子们的思考和理解。
让孩子学习心理知识,不但关系到孩子的情商发展,更重要的是提升孩子在应对困难时的抗挫力,孩子也能更好地理解自己在学习、生活中产生的情绪和想法。
[上课了]孩子的“学习兴趣”会变,但“学习习惯”会跟随终身
如果说孩子学习的成绩、结果、一纸文凭、一张证书,是孩子步入社会的起点,那学习的过程、思维将会是孩子未来的“天花板”。
孩子有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不论遇到什么学习上的困难,他都是能够去找解决方法去调整的。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比如我之前讲过的,语文写作的思维、数学思维这些都对孩子来说至关重要。
[上课了]父母的夸奖会给孩子“正向心理暗示”
心理学当中有个词叫“正向预言”,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结果,都来自于内心想法的投射。大白话解释就是:你相信什么就会吸引什么。
如果你一直不相信孩子能做好事情,没办法自己穿衣服,没办法自己系鞋带;时间久了,孩子一直觉得自己就是什么事都做不好,就很容易“失败”。
我们要多相信孩子能够做到,多夸奖和鼓励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