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4版)摘选-筛查监测

是任新平 2024-07-22 00:07:5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司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24,44(4):361-386 根据中国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数据,2022年全国原发性肝癌发病人数为36.77万例,列各种癌症新发病人数第4位(肺癌、结直肠癌、甲状腺癌、肝癌),发病率列第5位(肺癌、女性乳腺癌、甲状癌腺、结直肠癌、肝癌);2022年,因原发性肝癌死亡人数为31.65万例,死亡人数和病死率均列第2位(肺癌、肝癌)。原发性肝癌主要包括肝细胞肝癌(HCC)、肝内胆管癌(ICC)和混合型肝细胞癌-胆管癌(cHCC-CCA)3种不同病理学类型,三者在发病机制、生物学行为、病理组织学、治疗方法以及预后等方面差异较大,其中HCC占75%~85%、ICC占10%~15%。本指南中的“肝癌”仅指HCC。 1    筛查和诊断 1.1 肝癌高危人群的筛查与监测 对肝癌高危人群的筛查与监测[超声显像+血清甲胎蛋白(AFP)检测],有助于肝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同时可以显著降低病人的死亡风险(证据等级1,推荐A)。肝癌高危人群的快速、便捷识别是实施大范围肝癌筛查的前提,而对人群肝癌风险的分层评估是制定不同肝癌筛查策略的基础。在我国,肝癌高危人群主要包括:有乙肝(HBV)和(或)丙肝(HCV)感染、过度饮酒、肝脂肪变性或代谢功能障碍相关性肝病,饮食中黄曲霉毒素B1暴露,多原因致肝硬化及有肝癌家族史等人群,尤其>40岁男性。目前,抗HBV和抗HCV治疗可显著降低肝癌的发生风险,但仍无法完全避免肝癌的发生。我国学者提出的适用于多种慢肝和各种族的肝癌风险评估模型aMAP评分可便捷地将肝病人群分为肝癌低风险(aMAP评分0~50分)、中风险(aMAP评分50~60分)和高风险(aMAP评分60~100分)人群,各组人群肝癌的年发病率分别为0~0.2%、0.4%~1.0%和1.6%~4.0%(证据等级2,推荐B)。此外,基于多变量纵向数据(aMAP、AFP)和循环游离DNA(cfDNA)特征构建的两种新型肝癌预测模型aMAP-2和aMAP-2 Plus,可进一步识别出肝癌发病率高达12.5%的超高风险人群。肝癌筛查应重视将肝癌风险预测评分作为有效工具,开展社区、医院一体化的精准筛查新模式,从而有效提高肝癌早期诊断率,降低病死率。高危人群至少每隔6个月进行1次筛查(证据等级2,推荐A)。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