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难辨的乳腺肿物
是任新平
2024-07-24 00:09:18
是一种较少见的慢性乳腺炎症性疾病,
病因不明,多数学者认为是乳汁所致的免疫现象和局部超敏反应,与体内激素失衡、感染、创伤、化学刺激等有关。
临床特征:
1、好发于已婚经产女性,未孕女性少见;
2、常累及单侧乳腺,除乳头乳晕区外均可发生;
3、以肿块为主,质地较硬,活动性较差;
4、早期无痛或轻微痛,皮肤不红/微红,短期内病灶迅速增大,治疗不当常反复发作,脓肿或溃疡或皮下脓肿窦道形成。
本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由于缺乏典型的临床征象,大多数以乳房肿块为主要特征,肿块的性质以及影像学的检查酷似乳腺癌而误诊。
超声表现:因病变累及范围及程度不同,表现多样化。
可将其分为:
1、结节型:肿块形态不规则,边缘呈分叶状或成角,内可见无回声,血流信号丰富或不丰富。可伴有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
2、片状低回声型:腺体内见片状低回声区,内部可见无回声区,呈散在分布,病变周围可见高回声晕环,较厚,部分区域边界不清,内部血流信号多较丰富。
3、弥散型:腺体局部结构紊乱,内可见多个细小低回声区及无回声区呈散在分布,内部血流信号丰富或不丰富。
还有学者将肉芽肿性乳腺炎的超声、临床、病理表现相结合,将其分为四种类型:
1、类淋巴结型:散在分布于非乳头区腺体内的卵圆形结节,由低回声包绕较小的中等回声,内部无明显血流信号。临床特点:发病2-20天,无红肿,质韧压痛,活动尚可。在病理上呈粟粒状小灶散在分布,小叶结节增大,轮廓尚存。
2、弥漫混合回声型:中低回声混合为主时,呈边缘圆钝、边界模糊的不均回声区;低无回声混合时,边缘成角似蟹足,后方回声略衰减。血供丰富,阻力指数增高RI:0.70-0.89。临床特点:发病10天-1月,伴或不伴红肿,质硬压痛,活动性差。病理表现为局部小囊腔伴化脓性炎,小叶结构欠清,融合成片。
3、脓肿液化坏死型:脓腔平行走行至乳头深方或纵行呈葫芦状由小窦道延续至皮下。临床特点:发病20天-2月,红肿热痛范围小于超声所见。病理表现为小叶结构破坏,坏死融合成囊腔,周边可见残存的肉芽肿性小叶结节,周边结蹄组织增生,脂肪组织坏死。
4、多脓腔多窦道型:腺体内可见多发低无回声脓腔伴多条不规则窦道形成,可延续至皮下或相互贯通,血供较丰富,阻力指数不高,RI:0.52-0.6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