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又回中国建厂了!之前郭台铭为了降低成本跑越南建厂,没想到越南工人根本不听话

叨叨小科天下事 2024-07-29 19:26:39

富士康又回中国建厂了!之前郭台铭为了降低成本跑越南建厂,没想到越南工人根本不听话,因此产能低了很多,所以说只有去了才知道哪里好,不过话说回来,富士康一回来,创造就业机会几十万,河南人民可能又幸福了!   信息来源:2024-07-26  上海证券报 ——投资10亿元!实探富士康新事业总部   近年来,全球制造业格局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随着新兴市场的崛起和全球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将目光投向海外,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富士康,这个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代工企业,也曾经掀起过一股“出海热潮”,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海外探索后,富士康又重新将投资的重心转回了中国,这一出一进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逻辑?   富士康的“出海记”,始于其降本增效的战略考量,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这对于劳动密集型的电子制造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为了维持竞争优势,富士康不得不开始寻找新的出路,而越南、印度等新兴市场,以其相对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成为了富士康海外布局的首选目的地。   然而,梦想总是美好的,现实却往往充满挑战,当富士康真正踏上异国他乡的土地时,才发现“水土不服”的问题远比想象的要严重。   在越南,富士康工厂的运营效率远低于预期,工人的生产技能和工作习惯与中国存在明显差距,这直接影响了产品的产出和质量。   而在印度,问题更加复杂,据报道,富士康在印度组装的iPhone 15出现了大量质量问题,良品率只有50%,卫生状况也令人堪忧,这些问题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也给公司的声誉带来了负面影响。   在海外屡屡碰壁的同时,富士康也重新审视了中国制造的独特优势,作为全球制造业的重镇,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完善的工业体系和产业链条,从原材料供应到零部件生产,从加工组装到物流运输,每一个环节都有成熟的配套企业和专业人才。   这种强大的供应链整合能力,是其他新兴市场难以比拟的,此外,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完善的电力、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为制造业的高效运转提供了坚实保障。   反观越南和印度,基础设施的短板效应日益凸显,电力短缺、交通拥堵等问题时有发生,严重制约了产业的发展。   基于以上种种考虑,富士康最终做出了重返中国的决定,而河南,这片曾经与富士康结下不解之缘的热土,再次成为了它布局未来的战略高地。   7月24日,富士康母公司鸿海集团发布公告,宣布将在郑州投资100亿元,建设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新事业总部,总部将涵盖七大中心,助力富士康“3+3”转型战略的实施。   同时,在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富士康还将重点布局电动车和固态电池等项目,加速新兴产业的落地。   富士康的回归,是中国与河南携手并进、互利共赢的必然选择,一方面,富士康重返中国,彰显了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核心地位和竞争优势,另一方面,河南借力富士康,有望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为区域经济注入新的增长动力。   数据显示,富士康在郑州投产以来,已经带动了200多家相关企业落户航空港区,累计完成投资3000亿元,未来,随着新项目的推进,富士康将为河南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税收贡献,助推当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透过富士康的“去”与“回”,我们也可以管中窥豹,洞察当前全球产业格局演变的一些趋势,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企业在海外投资布局时,不能单纯追求要素成本的降低,而要更加重视产业配套、基础设施、营商环境等综合因素。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竞争力,归根结底取决于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和话语权。中国之所以能够赢得富士康等众多跨国企业的青睐,正是得益于我们在制造业领域长期积累的比较优势和综合实力。   当前,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经历重塑,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制造业唯有立足自身禀赋,发挥比较优势,加快转型升级,才能在风云变幻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   富士康的回归,既是基于中国制造业优势的理性选择,更是对中国发展前景的坚定信心,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制造正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积极参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重构,为世界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未来,随着中国制造业的不断升级,我们有理由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富士康们,选择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在合作共赢、互利互惠的旗帜下,中国制造必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产业版图的中央。

0 阅读:17
叨叨小科天下事

叨叨小科天下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