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最大的智慧,就是顺势而为,遵循孩子的成长方式去出牌。古人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教育是默默滋养,不是争强斗胜。
我们小时候那个年代,父母总拿别的孩子比较:“隔壁XX拿了第一名的成绩、你要能有别人一半懂事我不知道多省心。”把要求和期待加注在孩子身上,自己却不愿意去修行和成长。
现在的时代,我们从小的教育环境已经不再适用,我们80后、90后甚至00后的父母,得知道育儿先育己。
育要付出什么?是付出爱和关注。但现在很多父母的问题不是不关注孩子,而是关注太多了,注意力全在孩子身上。
我见过很多妈妈,整个生活都是孩子,活得没有自己,导致孩子有点什么事,整个人就焦虑得不行,完全忘了自己才是个大人,对方是个孩子。
一个小小的孩子,就能影响一个大人吃不好睡不好,这样又怎么能引领孩子去成长?
所以高手父母更能修正自己的注意力,关注自己的感觉,关注生活中更美好的事情,让自己变得更积极起来,去带动孩子的成长。
在这里分享3个高手父母的教育准则,我们看看自己能不能做到。
[上课了]先扬长再补短
很多父母总忍不住去盯着孩子的短处看,结果就是自己焦虑了,孩子也不开心了。
道理很简单,一个人如果一直专注在自己不善长的事情上,并不会取得进步,只会越来越失去自信。
想帮一个孩子提升能力或者培养习惯,需要从孩子擅长的方向入手,不停放大积极面,结果自然美好。
[上课了]先习惯再培优
孩子出现成绩下滑,父母第一反应都是给孩子找补习班补课,忽略了孩子的学习习惯和思维逻辑的底层能力。
比如学霸搞错题本是因为一次考试下来就错两道题,发现有错题很兴奋,发现问题记录下来,后续思考可以怎么加强。而学渣搞错题本,错太多抄都抄不完,孩子都崩溃了,越抄越不自信。
优秀的孩子都是先通过习惯的培养变优秀的,本身用的学习方式就是不适合自己的,补课老师再给孩子讲任何深入的东西,都是进不去的。
[上课了]先情绪再问题
孩子是个人,不是个机器,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满足了基本的温饱后,需要感到安全才有能力应对问题。
当一个孩子不安的时候,会拖拖拉拉,会去打游戏,会沉迷手机,让自己感觉安全一点。
紧抓着问题不放,触碰不到问题的本质,家长的教育过程就会变得很有阻力,也很累,两败俱伤。
希望今天的分享对你有启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