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后#七十年代已经过去了,我常常怀念她七零忆旧(1)那一年,我十九岁,在北

红云文化分享 2024-07-31 21:39:14

#70后#七十年代已经过去了,我常常怀念她 七零忆旧(1)那一年,我十九岁,在北京东城区安德路附近的一家杂志社做小工,彼时没有电话,没有手机,也没有网络。我喜欢看的一本杂志叫做青年文摘,开始的时候,是单位里定的,每次都是等编辑老师们看完了,一个多月后被搁置后,我才能翻出来仔细地阅读上面的文章。后来觉得等待的时间太煎熬,就自己订了一本。 我总是被上边的文章所吸引而不能自拔。我有一个梦想,就是希望有朝一日自己的文章也发表在青年文摘上。只是没有信心,不敢投稿。 有一天,我按捺不住,就想了一个主意:为什么不把我的稿子先给我们杂志的编辑呢?我心里这么想了以后,就有些睡不着觉,在一个周五的晚上,我把自己的一篇稿子整理出来,用了一个笔名和一个朋友的地址,悄悄放在外地读者寄来的一堆稿子里,放到一个编辑的工位上。 我现在还记得,那位编辑叫周京,是一位三十多岁的女士,她负责文艺副刊。我把稿子放进去以后,连着两天吃睡不安,心里激动不已,一会儿高兴,一会儿失落。高兴的是我的稿子被周老师选用了,失落的是我的稿子根本没有被看上扔进了垃圾桶。 到了周一晚上,我又去周老师办公桌上看那些稿子,发现稿子已经被她收了起来,我的期待就更加浓厚了。如此反复半个月,杂志印刷出来,我赶紧找了一本,快速翻了一遍,没有。 我有些失落,仍然不死心,想着下一期或许就发表了。就这样连续三个月,一直没有发表,我才彻底失望了。这对我写作的一大打击,就更没有信心给青年文摘投稿了。 但是我又找到了一个有意思的事情。为了排解晚上的寂寞,我把从青年文摘文艺副刊底部抄下来交友地址都记下来,给他们写信。 那个时候,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还都是用写信的方式,我这个人打小内向,有些自卑,所以不愿意与人面对面交往,于是写信成了我的爱好。经过一个多月的写信寄信,我开始收到了一些人都回信,他们在信中称呼我为笔友或者小友,并且说能够认识我是一件很高兴的事情,也有不少老师鼓励我,告诉我写作的方法,我为此受益匪浅。 渐渐地,我认识了几十个外地的朋友,这些笔友遍布全国各地,其中有几个成了密切的笔友,我们互相鼓励,每月一封,不到两年时间,我就写出了三百多封信,收到了二百多封。 我记得当时的邮票价格不一样,有二毛钱的,有八毛钱的。我寄信不用花钱,直接跟着杂志社给读者寄的那些信一起发了出去。而对于从外地寄来的信,我把上面的邮票都收集起来,整理了两本厚厚的集邮册。 如今,网络的发达,快节奏的生活,每一个人都日夜马不停蹄地奔波在讨生活的路上,哪里还有人愿意写信呢?即使有人刚写信,还记得写信的格式吗? 亲爱的某某:见字如面,好久没有消息,甚是想念,你还好吗? ……

0 阅读:1
红云文化分享

红云文化分享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