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前苏联遗传科学家德米特里·贝利亚耶夫曾开展过一场骇人听闻的动物实验,

洋洋爱说史 2024-07-31 23:26:45

1959年,前苏联遗传科学家德米特里·贝利亚耶夫曾开展过一场骇人听闻的动物实验,通过选择性繁育来驯化银狐,主要目的是为研究狐狸是否能够被人类驯化。   实验开始之前,人们普遍认为狐狸是一种难以驯化的动物,它们通常对人类抱有敌意,很难与人类建立信任关系。   然而,贝利亚耶夫团队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实验,挑战了这一传统观念,通过对狐狸的分类和交配处理,并证明了狐狸确实具有被人类驯化的潜力。   一直到今天,这项实验仍然在继续着,那么,实验结果如何呢?   赤狐是一种生性多疑、凶狠的肉食动物,多数晚上外出觅食,在捕食过程中,需要的食物其实并不是很多,但会长期持续猎杀状态。   对于到手的猎物之后并不会直接吃掉,它们的这种习性显然违背了大自然食物链的规律。   因此,研究者们在这项实验中挑选了近千只狐狸,将那些攻击性较强的狐狸剔除,精心挑选出性格较为温顺的狐狸进行交配。   当第一代幼崽出生时,情况虽然有所改善,但仍然很“野生”,但它们被人类养大,和人类长期相处下来,野性也在一步步磨灭,这批只筛选出了10%温顺的狐狸也会进行下一步繁育。   在培养这些幼崽的时候,研究人员首先通过食物奖励建立起与狐狸之间的联系。   当狐狸看到研究人员持有它们喜爱的食物,狐狸会表现出积极的反应,开始接近研究人员,研究人员也会开始繁琐的记录工作,每一只幼崽毛发的颜色、体重、大小等。   每天的工作更是需要陪这些幼崽一起玩耍,帮助它们完成“狗狗课程”。     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人员逐渐减少食物奖励的频率,只在特定情况下给予奖励。这种做法增强了狐狸对于特定行为与奖励之间的关联,形成了条件反射。     除了食物奖励外,研究人员还通过与狐狸进行日常互动,进一步加深了与狐狸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对人类的信任感。   这些被不断选育出来的狐狸不仅对人类表现得更亲近,而且还在生理与外观上都产生了不小的变化。   比如在毛皮上出现了很多的斑点,和野生狐狸相比,它们的耳朵明显更为松软,尾巴更为柔软且长度开始变短。 经过数年的持续努力,当第十代的时候,赤狐们完全已经大变样,开始出现摇尾巴,舔手之类的动作,变得更像是一只“狐狸狗”一般,毛茸茸的大尾巴变得柔软,逐渐开始下垂,即使近距离抚摸它们也不会躲闪。   到二十世纪初期,赤狐甚至已经变得和家犬没有什么两样了,它们会主动奔向饲养它们的主人,已然被驯化成了宠物。   显然,俄罗斯驯化赤狐实验在科学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其对生态的影响则是一个更为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   这项实验不仅对于增进人类对动物行为的理解,也提高了人们对动物认知能力和情感复杂性的认识,增强了公众对动物权利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实验成功驯化狐狸,表明了对狐狸个体而言,适当的环境和关怀可以改善其生活质量,减少野生狐狸可能面临的捕猎、疾病和饥饿等威胁。   这为野生动物保护提供了新思路,强调在保护动物的同时,可以通过人为干预改善其生存状态。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实验方式可能并不适用于所有物种,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引发争议。   例如,如果实验导致狐狸群体与人类过于依赖,可能影响其自然生存技能,或在释放回野外后无法独立生活,从而对生态系统产生不利影响。 俄罗斯驯化赤狐实验对生态的影响终究是双面的,既有可能带来积极的贡献,也可能存在潜在的风险。   这个实验不仅激发了对动物行为学、心理学以及动物与人类关系等领域的研究兴趣,也为相关学科的教育提供了生动案例,为人类行为遗传学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不知道对于这项赤狐实验,屏幕前的你们又是什么样的看法呢?

0 阅读:12
洋洋爱说史

洋洋爱说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