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到了这个时候,都特别害怕有陌生号码的电话持续打进来,不是显示骚扰电话、虚拟号

锦书评文化 2024-08-17 12:51:05

每年到了这个时候,都特别害怕有陌生号码的电话持续打进来,不是显示骚扰电话、虚拟号码、未知号码、甚至境外等这些,毕竟如今人们的反诈意识也都是有的,我设置了拦截,就算是没拦住,有个别漏网之鱼,遇到了,也不足为患,不接或者按掉就是了。 快递送餐之类,这是如今最常接到的,也没什么大惊小怪的。 令我有点恐惧,不敢接的,是看起来最正常不过的,而且显示本地号码的那种。 平时接的电话,要么是短号,要么是通讯录里的人,铃声响起,也无风雨也无晴,至少不会忐忑。 而那些陌生的本地号码,则充满了未知。 不知道对方是谁,也不知道对方找你啥事。 没在通讯录里,如果又没打错的话,此时能打过来,大抵是那些平时半生不熟的人。 说半生不熟,是因为可能见面认识,但也只是点头之交。 也有可能是因为父母甚至祖辈的关系,扯虎皮做大旗,成了曲里拐弯的亲戚,又因为我辈分高的缘故,对方甚至可能一大把年纪了还说是我的晚辈。 也有可能是老家那边的,尽管我父辈也只在老家那边待了十几年而已,我更是不曾在老家生活过一天。 总而言之吧,就是半生不熟,说熟吧,既没有微信也没在通讯录里。 说不熟吧,扯来扯去的总还能扯点关系。 只打一次,也许是推销电话,或者打错了,也无妨。 但持续打,肯定就不是错了,而是真的有事。 特定时期,持续打,那就只能是一种可能了。 有学生上学找我。 这些年来,没考上我们学校的想来的,考上了想到某个班的,没在政策范围内却要求走读的,或者违反了校规校纪要找担保的…… 诸如此类。 前些年,没考上我们学校的,还可以交择校费等进入我们学校,价格也可稍稍商榷,所以即便是我平时从不求校长,但遇到亲戚孩子上学的事,我觉得这对普通百姓人家,也算是大事。硬着头皮拉着脸会去求校长,办成过一些。 分班之类,如果遇到合适的年级主任,也会张口请人家帮忙。 至于担保,基本上是家长跟我说了,我也会给做这个担保人。 可是,今非昔比了。 首先是录取的问题。 现在采取学位制,录取与否学校是没有权限的,在招生办那里就搞定了,除非关系特别硬的人,一般人都没办法,毫无疑问,我是一般人,找我也没用。 其次是分班问题。 现在的年级主任越来越年轻,而如今当小领导的年轻人,特点就是特别会来事,这个来事是褒义也是贬义,褒义是灵活勤快点子多。贬义也是太会来事了,对待大领导处事周到,言语得体,办事特别到位。而对于一般人,规则制度就是最好的挡箭牌。即便是有些年轻领导还会尊老,但对于我这种平时不喜求人的人来说,也觉得去垦求他们,是一件很难的事。 如果人家没有尊老的这个概念,那咱更尴尬难堪。 何况自己内心也觉得该怎么就怎么是正确的做法。 至于担保,这其实是一件有风险的事。俗话说几大没出息:知客说媒和担保,就包括这个担保人。 需要担保的,一般是犯错误之后,返校上课需要担保的,还有就是该住校却要走读的,需要找担保。 担保人必须是本校老师,担保的作用是保证以后不再犯错,还有校外住宿出了问题按合同办事。 可是,仔细想想,哪个是担保人能担保得了的? 前几年,有个老师给自己的亲外甥校外住宿做担保,后来很不幸,外甥校外出事,家长来校闹事,要补偿,学校让该老师出面调停,该老师调停的结果并不能让双方满意,最终不仅自己生了一肚子气,得罪了亲姐姐姐夫,也得罪了学校。 偏偏这位老师和其媳妇儿都在本校,后来两位老师晋升职称都遭遇了挫折。 问题是,这三种情况,对咱们来说,是客观存在,可是对于外面的人来说,也许会认为你是在推脱,是不想帮忙。你所有的解释,都可能会被认为是不给帮忙的托辞,没办成的话,他们甚至会在我们父母的面前说风凉话。 所以,这种时候,遇到这种电话,真的是害怕啊! #随手记录秋日生活#

0 阅读:0
锦书评文化

锦书评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