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吃饭的那些讲究的】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可以让食物变得更好消化,那如何好好吃饭呢?
1.饭前半小时,饭后1小时尽量不喝水。以免稀释消化液,造成消化不良。但吃饭前可喝一口水,以润滑消化道。
2.有食欲再吃东西。没有食欲时吃东西,是造成毒素累积最常见的坏习惯。当肚子饿时,表示消化系统已经准备好了,可以分泌足够的消化液来消化食物。
3.细嚼慢咽。充分的咀嚼,可以让食物变得更容易消化。食物被分割得越细,与酵素接触的面积就越大。同时,唾液里面有淀粉酶,可以消化淀粉类的食物。为了更好地消化,最好将食物咀嚼到能够喝下去的程度。
4.进食顺序的基本原则是好消化的先吃。于水果而言,自带酵素,消化快,最适合单独吃,尽量不要与正餐一起吃,若是与其他食物一起吃,会让水果停留在胃里面太久,引起发酵,造成胀气。正餐最好从煮熟的蔬菜料理开始,容易消化又提供了饱腹感。其次是吃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如豆类、坚果类,最后才是淀粉类食物,如米、面等。一餐中不要吃太多道菜,以免消化系统负担太重。每餐以四道菜为宜。
5.只吃七分饱。我们的胃中,最好一半是固体、四分之一是液体,四分之一是空气。这样的比例才是最容易将食物与酵素搅拌均匀的。如果整个胃都塞满食物,消化不良的概率就大大增加了。有人会担心没有吃饱很快就会饿了。确实,如果食物变得很好消化,就会有这种现象。那我们可以饿了就吃,身体健康在改善初期,会需要很多能量来修复,等到修复完成后,对能量与营养的需求就会下降。但对于饿了再吃、七分饱等原则还是要遵守,这样才能让身体健康持续改善。
6.保持用餐时心情愉快。只有在心情愉快时,才会有好的消化力。用餐时,找好朋友、家人一起用餐,愉快地聊天,这样可以让消化变好。相反地,在心情不好时,可以延后用餐的的时间,散散步或静坐,等心情改善之后再用餐。
7.晚餐要在7点之前完成。晚餐时间不要过晚,以免影响睡眠。晚餐不宜吃难消化的食物。饭后身体会花四到六个小时来处理食物,肠道、胰脏、肝脏都会非常忙碌。晚餐如果太丰盛,睡觉时肝脏就一直在处理食物,会影响到原本睡眠时的全身排毒工作。天黑后不要吃生食,如水果、生菜等,以免造成免疫系统的负担。
8.饭后散步。用餐后,血糖浓度会开始升高,血糖浓度过高就会引起过多的胰岛素分泌,造成脂肪生成与堆积。这时候如果轻松地散步,血糖就会被肌肉用掉,避免刺激分泌过多的胰岛素。但饭后不要马上投入需要大量脑力与体力工作,以免肠胃消化器官得不到足够的血液供应。
营养师温馨提示:看似简单的吃饭,但不注重吃饭的细节,也会给身体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我们养生不要“善小而不为之”。只要我们能从细微处着手,自律持久,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健康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