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一对父子因“做法事”被控涉嫌诈骗罪,此案庭审中“是否虚构事实”成辩论焦点,引发了广泛关注。这对父子从事“做法事”多年,却突然面临这样的指控,让人不禁心生疑问:他们的行为究竟是否构成犯罪呢?
陈某贵出生于1966年,家传“做法事”,他十几岁就开始从事这一行,儿子陈某华也跟着他做。2023年8月30日凌晨,陈某贵在家中被警方控制,一同被抓的还有陈某华、姑妈、舅舅以及殡葬管理所、医院太平间工作人员等10多人。次日,他们被刑拘,涉嫌罪名是“诈骗罪”。目前,陈某贵、陈某华以及湛江中心人民医院合同工梁某军被提起公诉,其余人则取保候审。
检方指控,陈某贵、陈某华在从事法事封建迷信活动中,通过虚构做法事为逝者招魂、超度等效果及不做法事会使逝者魂不附体、影响子孙等不利后果的事实,骗取他人财物。2020年10月至2023年8月,他们骗取被害人财物共计86800元,陈某华参与诈骗65700元,梁某军参与诈骗51800元。
然而,陈某贵等人认为自己无罪,没有认罪认罚,其辩护律师也为他们作了无罪辩护。庭审中,“做法事为逝者招魂、超度”与“不做法事会使逝者魂不附体、影响子孙”等是否属于诈骗罪所指的“虚构事实”,成为了控辩双方辩论的焦点。
辩护律师认为,老百姓“做法事”,并不是真的相信“做法事”能够让灵魂超度,或者不“做法事”会有什么不利后果,而是基于对逝者的缅怀和对生者的安慰而举行的丧葬仪式。并且在我国很多地区都有这种传统习俗,本案大部分被害人均表示他们并不相信封建迷信的说法,这也可以证明被害人并未因此而陷入错误认识。从法律性质上看,老百姓聘请被告人“做法事”,也系当事人意思自治而合意达成的市场交易,且不存在民事欺诈或民事违约。
那么,陈某贵父子的行为到底该如何界定呢?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如果仅仅因为他们从事的是封建迷信活动,就认定他们虚构事实骗取财物,似乎有些武断。毕竟,“做法事”在一些地区是一种传统习俗,人们参与其中可能更多的是出于情感和文化的需求,而并非被欺骗。
但是,检方的指控也并非毫无依据。如果陈某贵父子确实通过夸大“做法事”的效果,或者恐吓不“做法事”的不利后果,来骗取他人财物,那么他们的行为就涉嫌违法。
此案的判决结果将对类似行为的界定产生重要影响。如果陈某贵父子被定罪,那么是否意味着所有从事类似封建迷信活动的人都有可能面临法律风险?如果他们被无罪释放,又是否会让一些人误以为这种行为是合法的呢?
这起案件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了社会对于封建迷信活动的复杂态度。我们应该如何在尊重传统习俗的同时,防止有人利用这些习俗进行违法犯罪活动呢?这是一个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希望法院能够在充分考虑各方观点和证据的基础上,做出公正的判决,给社会一个明确的答案。难道我们不应该以更加理性和科学的态度来看待这些传统习俗吗?难道我们不应该思考如何更好地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吗?
湛江一对父子因“做法事”被控涉嫌诈骗罪,此案庭审中“是否虚构事实”成辩论焦点,引
锋哥爱生活
2024-08-31 18:05:55
0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