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目了!82岁女院士,在央视录制现场公然出"洋相",录制节目期间,她那不知穿了多少年的皮鞋,因老化掉了一地碎渣,院士自嘲:"我常出这样的洋相"。然而,撒贝宁却哽咽着说:您这不是出洋相!以前听说一个科学家准备了7套一样的衣服省下挑衣服的时间,以前还以为是传说,现在看来全是真的…… 当82岁的王志珍院士站在央视《开讲啦》的舞台上时,谁也没有预料到,这一瞬间会成为人们心中难以磨灭的记忆。 节目录制进行得很顺利,王志珍穿着一身得体的正装,站在聚光灯下,从容不迫地讲述着她的科研历程。 然而,就在这个过程中,一位细心的主持人注意到地板上有些不寻常的黑色碎屑。 他弯腰捡起了一块,才发现那竟然是从王志珍的鞋底掉下来的。 鞋子的老化程度显然已经非常严重,以至于在这种正式场合下出现了掉渣的情况。 这一幕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愣住了。 在一般的场合,这样的意外可能会引发一阵笑声,但此刻,台下的观众却出奇地安静。 因为站在舞台上的这位老人,早已用她的一生告诉了所有人,什么才是值得真正敬重的。 王志珍淡然地面对这一切,没有因为意外而失态。 她习惯性地露出微笑,仿佛这一切都在预料之中。 她知道,她所珍视的,从来不是这些外在的物质。 事实上,这双鞋子早已陪伴她度过了无数个工作日,见证了她在实验室里无数个昼夜交替的日子。 在她的生活中,物质从来没有占据过重要的位置,重要的是她在实验室里所完成的那些工作,那些看似枯燥但对国家有着深远影响的科研成果。 从一双老化的鞋子到一件朴素的衣服,王志珍的生活总是如此简朴。 她曾经透露,自己甚至因为赶着去实验室工作而穿错了袜子,两只袜子不一样,但她并没有在意。 这样的事情在她的人生中并非孤例。 她的注意力总是集中在更为重要的事情上——如何让自己的科研工作推动国家的发展,如何让中国的科技实力在国际上占据一席之地。 王志珍生于1942年,那是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她很早就明白,有国才有家,而她的心中一直怀着为国家做贡献的梦想。 她的求学之路并不顺利,但她从未放弃。 在那个资源匮乏的年代,她凭借自己的毅力和坚持,走过了艰难的求学路,最终成为中国科学院的院士。 王志珍的一生充满了对科学的热爱和对国家的忠诚,这种精神使得她在国际生物物理学界享有盛誉。 1979年,当王志珍获得德国洪堡基金会提供的奖学金时,她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个挑战,尽管她的德语和英语基础几乎为零。 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出国留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甚至还有“不能拿帝国主义的钱”这样的说法。 但王志珍知道,这样的机会来之不易,她不能错过。 她用四个月的时间学会了德语,并迅速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去。 正是这种不畏艰难的精神,使得她在学术道路上越走越远,为中国带回了宝贵的技术和经验。 回到国内后,王志珍将她在国外学到的技术应用于国内的科研工作,特别是在蛋白质研究领域。 她的科研团队通过数年如一日的实验,最终从多个层面阐明了胰岛素A、B链相互作用的内在规律。 1993年,王志珍提出了“PDI既是酶又是分子伴侣”的假说,这一假说在当时与国际权威的观点相悖,但她没有退缩,继续用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理论。 最终,她的研究成果获得了国际学术界的认可,并突破了对蛋白质折叠规律的传统认知。 在这条艰难的科研道路上,王志珍并不是孤军奋战。 她的背后是无数默默奉献的科学家们,他们有着相似的生活方式和相同的精神追求。 他们中有“布鞋院士”李小文,他的布鞋成了他的标志;有“背心院士”高伯龙,他对物质生活几乎没有要求;还有“布衣院士”卢永根,他穿了一件夹克30年,却将300万元捐给了国家。 正是这些科学家,用他们的简朴生活和卓越贡献,撑起了国家的脊梁。 王志珍的故事引起了无数网友的共鸣。 人们在感慨她的生活简朴时,也为她的科研精神所感动。 这种精神不仅仅是一种个人的选择,更是一种国家需要的品质。 在当今的社会中,追求物质享受似乎成了一种普遍的现象,但王志珍用她的行动告诉我们,真正值得追求的,是那些能够对国家、对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的事业。 如今,王志珍早已到了退休的年龄,但她依然每天坚持在实验室里工作。 她说,只有在实验室里,她才能感到踏实、快乐和幸福。 对于王志珍来说,科研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她生活的全部。 在这个喧嚣的时代,她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什么是真正的科学家精神。 在她平凡而伟大的一生中,王志珍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书写了中国科学家精神的华美篇章。 信源:澎湃新闻-2023.12.10-院士上电视鞋底老化掉渣,媒体:这不是“洋相”而是科学家本色
泪目了!82岁女院士,在央视录制现场公然出"洋相",录制节目期间,她那不知穿了多
闻神聊知识
2024-09-02 14:51:01
0
阅读:250
闲心散人
这才是大家,国士,民族脊梁!致敬[作揖][作揖][作揖][玫瑰][玫瑰][玫瑰]
秋叶红枫
向女科学家致敬![玫瑰][玫瑰][玫瑰][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