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8月,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之子张锡祜为国牺牲。张伯苓收到噩耗后,突然拍手大叫:“死得好!死得好!为国捐躯,死无遗憾!” 张伯苓先生先后创办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等诸多学校,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爱国者。他出生于1876年,祖籍天津,父亲为当地一位落魄秀才,家境贫寒。 幸而张父对张伯苓的教育极为重视,尽管家庭条件不好,仍坚持教导张伯苓读书写字,致力于将他培养成为国家栋梁。 张伯苓也不负父亲期望,于1892年考入北洋水师学堂,学习船只驾驶,俨然成为一位新兴人才。 除了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外,张伯苓在校期间还接触了不少先进思想,特别是严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对其影响深远。这些思想不仅为张伯苓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还促使他下定决心,要加入海军,改变清朝现状。 然而好景不长,张伯苓刚毕业,还未进入海军实习,便遭遇了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甲午战争失败的沉重打击,这让他一度怀疑自己的坚持是否真有意义。 特别是1897年在威海卫目睹“国帜三易”后,张伯苓内心充满了对清政府的失望,他高呼着“海军无法救中国”的口号,毅然决然地投身到教育事业中,决心兴教育以救国,并先后创办了南开大学等多所学校。 至此,中国少了一个热血的海军士兵,却多了一位伟大的教育家。 不过,张伯苓虽已远离战场,但他的儿子张锡祜却完美继承了他参军报国的思想。 张锡祜,1912年出生,因受父亲影响,年轻时虽一心从文,坚定教育救国之路,但在目睹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略我国后,他深刻意识到从文的局限,毅然决然地报考了中央航校,打算从武救国。 毕业后,张锡祜因成绩优异,被派到空军第八大队任职,驻防江西防线。在此期间,张锡祜和队友多次打退日军空军,为江西防守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遗憾的是,在淞沪会战中,杀敌心切的张锡祜最终因天气恶劣而血洒长空,成为最先牺牲的空军战士之一,这无疑是巨大的遗憾。 张锡祜殉职后,噩耗很快传到张伯苓耳中。本来大家都以为张伯苓会因白发人送黑发人而痛哭,但让人没想到的是,面对中年丧子的惨剧,张伯苓却显得异常平静,只是淡然地说:“今日之事,早在意中,只是可惜他未能给国家立更多功,此是大憾。”并一度大喊:“死得好,为国捐躯,死而无憾!” 身为一位父亲,张伯苓的心如何不痛?然而他深知,在国家危难之际,谁又能够置身事外,独享安宁? 参考资料: 张伯苓--百科
1937年8月,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之子张锡祜为国牺牲。张伯苓收到噩耗后,突然拍手
洋洋爱说史
2024-09-02 17:36:44
0
阅读:91
幸福人生
向教育家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