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55岁的苏州富商潘祖年,把寡居的20岁孙媳妇留在房间,对她说:“你守了2年寡,苦了你了,有件事一定要答应我。”没想到,过了好久,孙媳妇却哭着走出了房间。 潘家曾是大家族,潘祖英和潘祖年是一对亲兄弟。 要说这潘祖荫一生收集了数不清的青铜器以及名人书画,其中最珍贵的便是大盂鼎和大克鼎,但遗憾的是,他身下却并无子嗣。 更戏剧化的是他的兄弟潘祖年竟然跟他一样。 因而潘祖荫去世之时,潘祖年就就接手了这些藏品。 可是潘祖荫走之后,还有潘祖年可以委托身后事,那潘祖年之后呢,他再无亲兄弟可以托付了。 这也成为了潘祖年的心头病,常常想起日日叹息。 但在之前那个年代,如果身下没有子嗣,将家族中的旁系子孙过继到自己名下的,也是不在少数。 所以潘祖年也这样做了,但是不是做儿子,而是做孙子,因为潘祖年此时年龄也不小了。 有了孙子,这下,他的心里也有了着落,像平常长辈看待自己的后人那样,总希望可以亲眼看到他们成家立业。 因此很快他就张罗着给孙子,寻找合适的姻缘,恰逢听说于家有女初长成。 这个于达于身姿绰约,气质温婉端庄,父亲也是一个实业家,所以她耳濡目染之下,也懂得怎么打理账目,与别人相处谈事。 潘祖年要的就是对内能打理家事,对外遇事能宠辱不惊,从容应对的孙媳。 还真别说,于达于一下就对上了潘祖年的胃口,瞬间让潘祖年觉得这个孙媳人选非她莫属。 可谁能想到,孙媳刚进门三个月,孙子便走在他前面了。终究也是没能留后。 潘祖年在为自己感到悲伤的同时,也心疼自己挑选的这个孙媳妇。 要不怎么说造化弄人呢?自己相继看着兄弟、儿子和孙子离开。 这时候身边人大都劝他放宽心,节哀顺变,还有不少人劝他再过继一个孙子为自己留后。 其实这样的想法也很正常,因为当时那个年代,人们心里深种着儿孙送终的思想。 可是潘祖年经历过这么多次生死,并没有看淡,反而是心中更加悲戚,也更难以接受这样的情况。 心中积郁成疾,身体也一天不如一天的。潘祖年不久之后生命也进入了倒计时。 因此,潘祖年就想让孙媳来管家,全权处理他的身后事,为了让孙喜的身份更加名正言顺,不为人诟病,潘祖年也将孙媳的姓改成了潘,并将她的名字写进族谱。 很多族人见状也不好说什么。 一天午后,潘祖年似乎感受到了自己身体的变化,因此将孙媳于达于叫到自己的床前。 他紧紧握住孙媳的手,沙哑着嗓音对她说:我知道你心中悲苦,是我对不住你,如今我也没多少日子了,身边能相信的也就只剩下你了,既然你已经是潘家人了,这个家今后就靠你了,家里的青铜器千万守好,不能流落在外了。 潘达于听后,止不住的颤抖流泪,最后紧紧握了握他的手。 潘祖年去世之后,不少人都盯着潘家这丰厚的家产。 但潘达于坚守底线,不论外界是恐吓还是献宝交换,都没有将这些藏品的去处给说出来。 不管是国民党还是外国人,对这些藏品都觊觎已久。因此,潘达于也是整顿家风,多次提醒家里人,对外界绝不能松口,谁要是敢有歪心思,一经发现就立刻赶出家门。 到了抗战时期,战火连天。想尽办法保护两个最重要的大鼎,最后只能将他们埋进土里。 为守住大鼎的下落,潘家也是倾尽家财,最后落难逃走。 好在,一切努力都没有白费,它们都安然无恙的在地下藏着。 日子一晃,过到1952年,潘达育才终于长舒一口气将大顶捐给了国家,放在博物馆中供后人观赏。 后续,她又捐了上百件藏品,这些藏品的历史价值以及史料价值都是非常高。可以说,潘达于的这一举动值得后人敬仰。 潘祖年的眼光也果然没错。
1925年,55岁的苏州富商潘祖年,把寡居的20岁孙媳妇留在房间,对她说:“你守
濮铭爱历史
2024-09-05 21:04:06
0
阅读:1604
随然
爸:儿子,你这智商,念书就瞌睡来了,怎么办? 儿子:没事,我打足球,照样赚大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