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目了!撒贝宁采访哈工大校长韩杰才院士:“有人说孩子送进哈工大就再也没见过!毕业

牧童的娱论 2024-09-07 17:56:06

泪目了!撒贝宁采访哈工大校长韩杰才院士:“有人说孩子送进哈工大就再也没见过!毕业之后不知去向,到底是不是真的?”校长坦诚地说:“确实是!” 1920年,最初由中东铁路管理局在哈尔滨创办,目的是培养铁路工程技术人才。学校的初期名为“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教学内容主要围绕铁路工程、机械等领域。 1928年,学校更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并开始借鉴俄国工程技术教育模式,实行严格的教学制度,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此期间,哈工大成为东北地区最具声望的工科学府之一。 如今,哈工大已成为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力量,培养了众多杰出的科学家、工程师和领导者。 在某次《开讲啦》节目的录制现场,撒贝宁面对着台上的嘉宾——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校长韩杰才院士。 满怀敬意却带着一丝疑惑地提问:“韩校长,我听说,很多家长反映,孩子送进了哈工大之后,毕业后就再也没见过,甚至不知道去了哪里,这是真的吗?” 撒贝宁的问题一出,现场观众忍不住轻笑,似乎觉得这个问题有些夸张。韩杰才院士在听到这个问题后,微微一笑,轻松地答道:“确实是!” 此时的撒贝宁原本以为这只不过是韩杰才的幽默回应,便接着笑了笑,准备进入下一个话题。 然而,韩杰才院士的表情却逐渐变得郑重起来,他略微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其实我没有开玩笑。 哈尔滨工业大学是一所国防军工院校,我们的很多工作确实是不能对外透露的。 有的毕业生进入了重要的国防、航天领域,有些去了极为特殊的科研单位。 这些地方涉及国家安全和国防核心机密,很多时候他们的工作、生活信息都是保密的,甚至连家人也不清楚他们具体在哪里,做些什么。” 韩杰才院士的声音沉稳,透露出一种隐含的责任感和骄傲。撒贝宁闻言,神情瞬间变得认真起来,台下的观众也安静下来。 这个时候,大家都意识到,这不再是一个幽默的对话,而是一段关于责任与奉献的深刻思考。 韩杰才接着说:“我们的毕业生,有些人甚至选择了隐姓埋名,投身于国家最需要的岗位,特别是在国防科技、航天军工领域。 他们中的很多人将个人的生活和梦想融入了祖国的需要之中。 也许他们无法像其他行业的毕业生那样分享他们的职业成就,但他们所做的,关系到国家的安全与发展,哪怕没有鲜花和掌声,他们依然无怨无悔。” 他缓缓讲述起一位哈工大的校友的故事。那位校友是他心中最深的骄傲之一,却也是一位无法在公开场合提及姓名的无名英雄。 这个校友从哈工大毕业后,进入了中国某个秘密的军工研究单位,参与了我国最先进的某项武器系统的研发工作。 由于这个项目的高度机密性,哪怕是他的家人,也只知道他“在一个特别的地方工作”,但具体工作内容却一概不知。 “这个校友毕业以后,便消失在大众的视野里了,”韩杰才院士的声音带着些许感伤。 “他不能在朋友圈里分享他参加的科研项目,也无法向朋友炫耀他的工作成果。但他用十年的青春,为我国的国防事业奉献了他最宝贵的时光。” “他参与的研究项目,成功突破了国外技术封锁,大大提升了我国的军事防御能力。他的名字可能永远不会被人们熟知,但他的贡献却深深地刻在了我们的历史中。” 韩杰才的语气沉重,但每一句话都铿锵有力。 “这种隐姓埋名、为国奉献的精神,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选择。这种精神,在哈工大毕业生中广泛存在。 我们每年都有许多学生毕业后,进入国防科研系统,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有些人可能一去就是几十年,甚至直到退休,家里人也不知道他们具体在哪里,做些什么。 可他们心甘情愿,他们知道自己是在为国家铸造‘隐形的盾牌’,守护着我们看不见的安全。” “就拿我们参与的国家航天项目来说。”韩杰才略微放缓了语气,“哈工大自从20世纪50年代起,便一直深度参与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我们的很多毕业生,毕业后便直接进入了国家的航天研发部门,参与了多项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重大项目的科研工作。 航天事业不仅是科技的巅峰,更是一项高强度、高压力的工作。 我们的毕业生经常是‘五加二,白加黑’地工作,很多时候需要封闭在研究所内长达数月,无法与家人联络。 哪怕成功了,他们的名字也不能被广泛提及,因为这些项目的成功是国家的集体荣耀。” 撒贝宁安静地聆听着,现场观众也陷入了沉思。韩杰才院士的这些话,似乎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让人们看到了那些默默无闻的科研人员背后的艰辛与奉献。

0 阅读:418
牧童的娱论

牧童的娱论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