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在拥有14亿人口的泱泱大国中,难以选拔出11位技艺高超的足球运动员,这背后隐

长夜不凡的未央 2024-09-11 01:30:36

为何在拥有14亿人口的泱泱大国中,难以选拔出11位技艺高超的足球运动员,这背后隐藏着缘由: 中国确实有14亿人口,但这14亿人口中,有多少满足: 18-38岁四肢健全的男性 接受过系统地足球教育 以足球运动员作为职业或者职业之一的 这么筛下来,中国实际可以算作足球运动员储备池的人怕是连10万都没有。 人才济济,却难以脱颖而出:实际上,国内不乏足球技艺出众的人才,但他们往往难以跨越那道门槛,进入国家队的大门。即便有幸入选,部分球员在国际赛场上却显得力不从心,仿佛瞬间失去了往日的锋芒。这背后,或许与球员的心态有关——拿着纳税人的钱,进球与否似乎并不影响他们的收入,这种心态无疑削弱了他们的斗志和责任感。 精神层面的缺失:在足球这项需要高度拼搏精神和爱国情怀的运动中,我们的球员似乎缺乏了那份吃苦耐劳的决心和对国家的深情厚意。相反,他们更热衷于模仿国外球星的外观,如“小胡子”、头顶辫子、蓬松乱发等,这些外在的装扮或许能让他们看起来更“酷”,但却无法替代内心的坚韧和国家的荣誉。 教练团队的问题:中国足球教练的选拔和任命似乎过于随意,仿佛人人都能胜任这一重任。而教练们的目标也似乎过于单一,那就是赚取足够的金钱。这样的环境下,球员们很难得到真正的指导和提升。因此,体育总局或许应该考虑调整策略,暂停国足的对外比赛,让他们专注于国内的训练和比赛,通过实际成绩来获取报酬,这样才能有望改变现状。 基本技能的匮乏:足球运动的三大要素——速度、体能和技术,在当前的国足中似乎都难以觅得踪迹。这不禁让人质疑,他们平时的训练到底都练了什么?为何拿着高额的训练费用,却交出了如此不尽如人意的成绩单?这些问题的存在,无疑是对国足训练体系和球员个人能力的严峻考验。 …… 中国足球队的选拔范围仅限于其所谓的“足球人口”,而根据国际足联的严格界定, 唯有那些每周至少接受两次专业足球训练与指导的个体,方能被计入这一范畴。令人遗憾的是,我国的足球人口数量竟寥寥无几,大致估算仅在五万左右徘徊。这一数字所揭示的现实令人震惊,它意味着我们的足球基础与越南处于同一水平线,因而国足当前的竞技水平,也仅仅能与越南相抗衡。 全球范围内,足球强国的崛起无不建立在庞大的足球人口基数之上。尽管各国从这一基数中培养出顶尖球员的比例各异,如巴西、德国等国的成才率相对较高,而中国则相对较低,但这并不妨碍我们认识到,每一位如武磊般的杰出球员的诞生,都是何等艰难与珍贵。以乌拉圭为例,这个总人口仅三百多万的国家,却拥有超过三十万的足球人口,正是这样的基础,让他们得以在世界杯的舞台上崭露头角,甚至闯入四强。假设我国能拥有1.4亿的足球人口,那么可以预见,中国足球的面貌必将焕然一新。 足球运动的发展,往往在两种社会环境中最为繁荣:一是如欧洲那样,社会福利体系完善,失业保障健全,人们可以无后顾之忧地追求自己的足球梦想;二是如南美、非洲等地,由于经济条件限制,足球成为改变命运的途径,球员们因此更加拼命地训练与比赛。 然而,在中国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教育被视为改变命运的主要途径,而足球则被视为一条充满风险的道路。巨大的贫富差距和一步错步步错的社会压力,使得大多数家庭不愿让孩子冒险走上职业足球的道路。即便是人口众多的印度,也难以选拔出一支强大的国家队,这与中国的现状不谋而合。到了12岁左右,中国的小球员就不得不面临一个艰难的抉择:是继续学业,还是放弃一切去追逐足球梦。除非像郑智那样,既拥有学术能力又坚定地走职业足球道路,否则大多数家长都不会支持孩子去踢球。 此外,中国足球联赛的体系尚不完善,仅有三级联赛,能提供的就业岗位大约只有2000个左右。除了金元时代少数国脚能享受高薪外,大多数中乙球员的生活都颇为拮据,月薪三千且时常面临欠薪的困境,而中冠联赛以下的球员,更是几乎全凭热爱在坚持。河北队讨薪事件中的种种悲剧,如队友因父亲瘫痪无钱医治、受伤无法治疗、长期借债度日等,都是对中国足球环境失望透顶的真实写照。一个连行业前2000名都无法保障生活质量的领域,又怎能成为值得人们用一生去赌博的事业呢?更不用说那些被青训体系淘汰、无声无息消失在足球世界中的孩子们了。 #秋日生活日记#

0 阅读:0
长夜不凡的未央

长夜不凡的未央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