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有关《沁园春。雪》,从不同角度说了自己的意见之后,发现有不断被误解的情形,甚至

阿岔侃历史 2024-09-18 09:31:48

就有关《沁园春。雪》,从不同角度说了自己的意见之后,发现有不断被误解的情形,甚至有人以为我是在给作家李楠枫“洗白”。同时又看到不少人虽然也谈,也批评那个李楠枫,却好像并不了解这首《沁园春。雪》,并不了解这其中的句子。于是,不怕贻笑方家,以李楠枫断言“比喻非常生硬,就是在造词”的“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为例子,谈一谈诗句欣赏的基本步骤、章法,和自己的一点心得。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写的到底怎么样。 按诗歌欣赏的基本章法。一、先看它写了什么。这里有“山”有“原”有“蛇”有“象”,有“银”有“蜡”,有“舞”有“驰”。其中“山、原”为“实”物,“蜡、蛇”为“虚”物。“银、蜡”为色彩,实。“舞、驰”为“态”,实。 二、其次,按人之常情、生活常理,设身处地(二月的陕甘之地),也就是移情原理看。“山、原,银、蜡”有形有色,一体可观。“蛇、象”可观,却与“山、原”难入同一画面之中——前者形太大,后者太小。 那么,这里的“蛇和象”,如果不是写作失误,那便应该是指另外的东西。这另外的东西,以阿岔看就是—— 一支在雪中行进的军队的情形。其中一部分在蜿蜒的山路移动,就像银蛇在山间舞动。而另一部分已经到了“原”,就像在原野奔驰的“蜡象”。很多人在山中蜿蜒而行,雪落人身,远看——不是银蛇么?人在雪中,雪落人身;马在雪中,雪染马白——不是蜡象么? 你看这景观,不是一只钢铁洪流么? 三、接下来,看技法、效果。因为用了相似性原理,应该是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然后,有形有色,有动有静,有实有虚——动静结合,虚实相配,形色相融。这可不是“形象生动”么。 四、推测诗句的“意”。 36年2月,陕北陕甘某地。那个时候作者是被确认的共产党领导核心。军队是经过一年多的长征才到相对安全的地方,三十多万人大约只剩下一两万——战争损失大部,分裂(张国焘、西路军)又减去一部分。身边人少,却都是精华。另外,陕北红军也并没有当初想的那么多。人员少,条件艰苦。在这种情形之下,有如此“钢铁洪流”一般的军队波澜壮阔的的景观,会是什么样的一种感觉? ……把这些都加起来看,才能看得出,作者的超级自信、乐观和豪迈—— “欲与天公试比高”,直抒胸臆,就是这种自信乐观和豪迈的最直观的表现。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写的怎么样? 结论是—— 写的是红军军队在陕甘之地行军途中的景观。写出了一只钢铁之旅的宏大气势。写出了作者在极端困境中的超级自信、乐观和豪迈。 所谓“诗言志”,“诗歌合为时而著”。作者的坚韧,自信、豪迈跃然纸上。 这是傲视群雄的豪迈。这是与天比高的气势。这是血染的风采。……这可不是谁都能玩的—— 想得起,玩得起,玩得转……的。

0 阅读:25
阿岔侃历史

阿岔侃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