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冤枉啊!”1995年,一男子听到法官宣判自己死刑时,哭晕过去。为此,他踏上了27年的申冤之路,最后竟获赔496万余元。 1993年10月,江西省进贤县凰岭乡张家村,年仅6岁的张磊和4岁的张翔,在玩耍中莫名失踪。全村人四处寻找,却毫无音讯。 第二天,当他们的遗体在村边的下马塘水库被发现时,张家村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 村医张幼玲第一个赶到了现场。她发现孩子们身上有明显的伤痕,心中顿时有了一个可怕的猜想。 出于职业敏感,她劝说家属立即报警。警方很快锁定了嫌疑人:两个孩子的邻居,26岁的农民张玉环。 张玉环被警方带走那天,他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普通的农民,到一个背负命案的囚犯,他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磨难。 更令人心痛的是,他竟然在狱中度过了人生最美好的26年时光。 在被关押的日子里,张玉环始终坚称自己是无辜的。为了证明清白,他不断给各级司法机关写申诉信,累计达数百封。 然而,冰冷的牢狱和无尽的黑暗,几乎将他的意志磨得粉碎。唯有对家人的思念,支撑着他度过一个又一个不见天日的日夜。 张玉环的不幸,也是整个家庭的不幸。年迈的父母饱受丧子之痛的折磨,最终郁郁而终。妻子宋小女独自抚养两个年幼的孩子,生活困顿,身心备受煎熬。 然而,宋小女从未放弃为丈夫喊冤的努力。她四处奔走,呼吁,申诉,期盼有朝一日,冤案昭雪,丈夫归来。 悲剧的背后,是一个充满疑点的案件。张玉环被定罪的关键证据,是他的两份口供,一条麻绳和一个麻袋。 警方认为,这些都与案发现场吻合。然而,口供中存在诸多反复和矛盾,物证也无法形成完整的证据链。 更何况,在案发时间,多人证明张玉环正在田里干活,根本没有作案时间和机会。 尽管疑点重重,张玉环还是先后三次被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在最关键的2001年终审中,他甚至没有得到律师的辩护。正当他几乎要放弃希望的时候,转机出现了。 2017年,一批热心律师和记者介入此案,通过媒体报道和法律援助,成功促使江西高院对张玉环案重启复查。 律师们仔细梳理案件材料,发现了诸多疑点:物证缺乏鉴定,无法与张玉环直接关联;两份关键口供存在出入;审判程序违反规定,剥夺了张玉环的辩护权…… 种种事实表明,张玉环极有可能是一个冤案。 2020年8月,张玉环等来了期盼已久的平反。江西高院再审宣判,以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改判张玉环无罪,并依法赔偿4960521. 5元。 多年的冤屈,终于昭雪;沉重的枷锁,终于破碎。当张玉环走出阴森的囚牢,重见天日时,他早已两鬓斑白。 家乡的一切都变了模样,年迈的母亲已不认识他,妻子被生活所迫改嫁,儿子们对他也充满了陌生和隔阂。曾经熟悉的一切,都已物是人非。 小编的话:
小编认为,这件事反映出中国司法体系中存在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也反映出,我国的司法体系也在不断进步,不断完善。 在整个案件的办理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着明显的权力失衡。 作为普通农民的张玉环面对公检法这样的国家机器时处于绝对的弱势地位。警方在没有直接证据的情况下,主要依据张玉环的供述和一些间接证据就认定其有罪。 在审判阶段,张玉环的辩护权也没有得到充分保障,1995年一审和2001年再审时他都没有辩护律师。 整个案件体现出司法机关相对于普通民众的强大权力,而这种权力如果被滥用,很容易导致冤案。 而且,办案机关内部缺乏有效的制衡机制,法院对警方的侦查结果缺乏实质审查。 张玉环案经历了多次审判,基本都是维持原判,法院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警方提供的证据,而没有对证据进行独立、全面的审查。 这反映出在现有体制下,警方在刑事诉讼中具有相当大的主导权,法院没能很好地发挥制衡警方权力、防止冤案的作用。 除此之外,最重要的一点是,司法机关的错误在很大程度上是难以纠正的。 张玉环被判死缓后,从1995年到2020年,其家人为其奔走申诉20余年,但收效甚微。 这反映出我们的申诉制度存在诸多问题,对于个人来说,推翻一个错误判决是非常艰难的,司法机关很少主动纠错,体现出制度的僵化和封闭性。 如果不是媒体和律师等社会力量的持续关注和推动,张玉环案可能很难得到平反。 当然,张玉环案经过多年努力最终得以平反,错案得到纠正,这表明我们的法治状况正在不断进步。 尽管道路曲折,但只要我们不断反思和改革,坚持依法治国,通过制度建设切实保护每一个公民的合法权益,就一定能够减少冤案发生,让正义得到伸张。 参考信源:央视新闻——《无罪归来!专访张玉环:“26年不是一句道歉就能解决的”》
用户98xxx37
全责判赔一半是依法办案,两条人命一条麻绳和一个麻袋,应该也是依法办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