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秋,北京东钓鱼台220号院内迎来的丰收,这些都是原兰州军区司令韩先楚上

今日故说社会 2024-09-27 14:50:49

1983年秋,北京东钓鱼台220号院内迎来的丰收,这些都是原兰州军区司令韩先楚上将的劳动成果。他望着满院的葱、蒜、辣椒、茄子、西红柿等瓜果蔬菜,脸上满是笑容,吩咐警卫员:“赶快摘了,给邻居们送去。” 嘿,说回那1983年的金秋,北京东钓鱼台220号大院里,简直是蔬菜界的“丰收大趴体”。葱啊、蒜啊、辣椒茄子西红柿,一个个长得跟选美冠军似的,这都是咱们老将军韩先楚,前兰州军区司令大人,亲手伺候出来的“宝贝疙瘩”。韩老将军,那可是风雨里走过来的硬汉,但心比谁都软,跟咱老百姓一样实诚。他常说:“走到哪儿,根儿得扎紧,别忘本。”这话,既是给自个儿的座右铭,也是给后辈们发的“心灵鸡汤”。 想当年,1953年春天尾巴上,抗美援朝那场大戏唱完了,韩将军作为志愿军副司令,风风光光带着队伍凯旋。回来没歇着,直接升官当了中南军区参谋长,后来又跳到福州军区当司令。到了福州,家安在马鞍山上,四周空旷得能跑马。韩司令一有空,就拉着娃们在房前屋后捣鼓,愣是整出块菜地,还搭了个猪圈。第二天,他就上街淘了头小猪崽回来,全家总动员,当起了“猪倌”。这下好了,马鞍山上多了道风景线:早晚时分,韩家老少齐上阵,种地喂猪,那叫一个乐呵。转眼一年,小猪变大肥猪,韩司令一挥手,让警卫员把猪肉送到部队食堂,让战士们也沾沾喜气。 转眼到了1980年,韩先楚上将又接了个大活儿,调到北京当大官去了。进了东钓鱼台220号院,人家没想着怎么享受,反倒是先把院子里的花花草草挪了窝,腾出地儿来种菜。每天清晨,太阳刚露脸,韩司令就起床忙活开了,锄草、施肥、浇水,一套流程下来,才去上班。这画面,成了院里的一道独特风景线,邻居们看了都直竖大拇指,说:“瞧瞧人家这勤快劲儿!”话说1983年秋天,菜园子那叫一个硕果累累,跟中了彩票似的。韩司令一看,嘿,乐呵得跟朵花似的,立马招呼警卫员:“兄弟们,动手摘菜,给邻里街坊送温暖去!”于是乎,一筐筐绿油油的蔬菜成了邻里间的幸福传递者。这事儿过了几十年,老街坊们还念叨呢:“韩司令那年的西红柿,甜得能掉牙!” 韩先楚上将,军事上是一把好手,私下里还是个暖男一枚。他老说自己是“大别山的崽儿”,心里头装着老百姓,比谁都上心。人家一提这事儿,都竖大拇指:“韩司令不光送菜,还送的是心窝子里的暖和。”这感情,跟老酒似的,越陈越香。 韩上将的故事,说白了就是告诉咱:不管爬得多高,别忘了来时路。他用行动证明了,心与心之间,就差那么点真诚和惦记。咱们现在啊,也得学学韩司令,工作生活都朴实点,别忘初心。就像老话说的:“知足常乐,能忍则安。”这样,咱才能在人生路上走得稳当,活出点滋味来。韩上将的精神,那就是咱们的指南针,得传下去,让这股子质朴劲儿在每个人心里生根发芽。

0 阅读:53
今日故说社会

今日故说社会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