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 年,山东,名叫魏德友的退役军人相亲时,提了一个要求:他要去新疆戍边,以后可能很难再回到家乡,问女孩是否愿意跟他一起。女孩们纷纷摇头,觉得这太不可思议了。 魏德友和刘景好刚刚结婚,这天,魏德友突然神秘兮兮地对刘景好说:"老婆,我想带你去个地方。" 刘景好被丈夫突如其来的提议弄得有些摸不着头脑,好奇地问道:"什么地方啊?"魏德友笑而不答,只是神秘地说:"是个风景最好的地方。" 这下可把刘景好勾起兴趣来了。她追问道:"到底是哪儿啊?别卖关子了。" 魏德友却不肯透露,只是说:"你先别急,到时候你就知道了。咱们先准备准备。"刘景好虽然心里痒痒的,但也只好跟着丈夫开始收拾东西。 她心里不停地猜测着,会是哪里呢?难道是...北京?一想到北京,刘景好就激动得不行,她从小就梦想着去北京看看。 刘景好忍不住问道:"老公,咱们是不是要去北京啊?"魏德友摇了摇头,"不是北京。""那是哪儿啊?"刘景好更加好奇了。魏德友深吸一口气,说道:"我们要去的地方是新疆。" 刘景好愣住了。新疆?那是个什么地方?她对新疆的了解几乎是零。看到妻子困惑的表情,魏德友简单介绍道:"新疆地域辽阔,风景独特..." 刘景好听得似懂非懂,虽然有些失望不是北京,但还是保持着积极的态度。她想,既然丈夫说那里风景好,那一定有其特别之处吧。 接下来的日子里,夫妻俩忙着收拾家当,准备长途跋涉。魏德友向刘景好解释说,他们要去的地方是新疆的塔城地区,那里需要人手。 刘景好虽然不太明白为什么要去那么远的地方,但她选择无条件支持丈夫。她想,既然是丈夫的决定,那一定有他的道理。 临行前,夫妻俩向亲朋好友告别。大家都觉得他们去新疆太远了,劝他们再考虑考虑。但魏德友和刘景好已经下定决心,带着简单的行李,踏上了前往新疆的漫漫长路。 经过奔波,他们终于到达了塔城地区。刘景好第一次见到如此荒凉的边境景象,不由得有些震惊。 魏德友带着刘景好来到他们的新家——一间简陋的土坯房。屋里只有几件简单的家具,条件比他们原来的家差远了。刘景好心里有些发慌,但看到丈夫坚定的眼神,她又鼓起了勇气。 魏德友向妻子介绍他的新工作:"我以后就是边防战士了,负责守卫这片边境线。"刘景好这才明白丈夫为什么要来这里。她虽然有些担心,但更多的是对丈夫的敬佩。 接下来的日子里,夫妻俩开始适应艰苦的生活环境,虽然生活条件艰苦,但他们互相鼓励,坚定地相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 日子一天天过去,夫妻俩在这片荒凉的土地上建立了新的家园。他们种了一些蔬菜,养了几只鸡,让生活变得充实而有意义。 年复一年,魏德友和刘景好坚守在这片边疆。他们经历了无数次风雨雪霜,见证了边境线上的点点滴滴。虽然生活艰苦,但他们的爱情却在这片荒凉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开出了最美的花。 岁月如刀,在魏德友身上刻下了深深的印记。曾经那个意气风发的小伙子,如今已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 他的皮肤因长年暴露在风沙中变得粗糙黝黑,就像这片他守护了大半辈子的边疆土地。常年的巡边生活让他的腰背略显弯曲,但那双眼睛依旧炯炯有神,目光中透着坚毅和执着。 魏德友的手掌上布满了厚厚的老茧,这是他握紧马鞭、日复一日巡边的见证。每一道茧都仿佛在诉说着一个个守边的故事,是他人生最珍贵的勋章。 从当年初来乍到的新兵,到如今经验丰富的守边员,魏德友的内心也在不断成长。对边境的责任感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发深厚,他对这片土地的每一寸都了如指掌。 每天清晨,魏德友都会准时起床,升起国旗,开始新的一天。他总是随身携带水壶、录音机、望远镜和羊鞭,这些是他巡边的必备品。有时骑马,有时步行,他沿着熟悉的边境线仔细巡视,目光如炬,不放过任何可疑的迹象。 尽管年事已高,魏德友仍坚持每天巡边。不过,现在他有了得力助手——女儿魏萍。魏萍接替父亲成为新一代护边员,协助他完成日常工作。 虽然身体状况有所下降,但魏德友的精神依然饱满,他继续发挥自己丰富的经验,指导年轻一代的护边员。 每当夜幕降临,魏德友和刘景好总会坐在屋外,望着满天繁星。远处的山峦起伏,近处的篝火温暖。 他们相视一笑,心中满是幸福和自豪。因为他们知道,在这片看似荒凉的土地上,他们守护的不仅是一方边疆,更是整个国家的安宁。 这就是他们的生活,平凡却伟大,艰苦但幸福。在祖国的边陲,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什么是真正的"风景最好的地方"。
1964年,山东,名叫魏德友的退役军人相亲时,提了一个要求:他要去新疆戍边,以
洛风阐社会
2024-09-28 15:39:25
0
阅读:150